有人说“大师”都是心理学家,这话一点也不错,一个成功的“大师”,其必备之技便是“攻心术”。他们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从人的表情、话语、行为中,揣测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投其所好,展开攻心大战。
“投其所好”,指的是迎合别人的喜好,最早出自《庄子》。在其中一篇中,表达的主题就是“顺其喜好,天下无难”。
“假途灭虢”是三十六计之一,也是“投其所好”的成功案例。鲁僖公二年,晋国国君晋献公为了讨伐虢国,向虞君请求借道。一番调查之后,晋献公了解到虞君生性贪婪,而且是贪得无厌。晋献公知道只要有爱好便有机可乘,便能从中打开口子。
于是,晋献公便投其所好,拿出晋国的看家宝贝——“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这两样东西可是稀世珍宝,晋献公也是狠了狠心,才将两件国宝送给了虞君。晋国的狼子野心,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得很清楚,他强烈建议虞君不要同意晋国的借道请求。但是虞君早已收下了别人的稀世珍宝,当时正爱惜得不得了,如果不同意借道,宝贝自然得还给人家。所以,虞君哪里还听得进去宫之奇的谏言呢!
晋国夺取下阳之后,因为物资装备等原因就回国了。回国之后的晋献公备感痛快,他没想到两件宝贝真就换来了一座下阳城,买卖着实划算得很呢!这次讨伐虢国,实际上是投石问路,是为了试试虞君的真实态度。尝到甜头的晋献公决意再次借道伐虢,这次自然不再是小试牛刀,而是奔着灭掉虢国与虞国两个国家的目的而去的。
虞君再次收到了礼物,又准许了晋国假道的请求。宫之奇再次强力进谏,认为不应该再放纵晋国的欲望,不能对晋国放松警惕,一旦虢国灭亡,下一个灭亡的就是虞国。但是,虞君已经被晋国的礼物迷住了双眼,看不到晋国的糖衣炮弹之下掩盖的狼子野心,天真地认为晋国国君与自己是同姓,不可能加害自己。就这样,晋国军队再次假道虞国伐虢,一路上如同在自己国家一样顺畅。但是,这次晋献公不再像上次那般友好,更没有在战胜之后送给虞君礼物以表谢意,而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顺手牵羊”地将虞国也灭了。虞君最终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代价,不仅自己成了俘虏,而且他爱不释手的“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还没在手里焐热呢,灭国之后自然又回到了晋献公手里,虞君既丢了芝麻,更丢了西瓜,到头来两手空空,悔不当初啊!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后人将其概括为“无饵之钩,不可以得鱼”。意思是说,想要钓到鱼,只有钓钩而没有鱼饵,那是不行的。“大师”行骗能屡屡得手,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钓鱼必须有饵,深谙用饵之道,这个“饵”,就是被骗者“所好”。汉语中有个词语“诱饵”,的确是很形象的,这是引诱他人上当的关键。投其所好,就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掐准了这个死穴。比如,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希望长生不老,于是投其所好的方术之士就“应需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