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愁苦之情而溢于言表,谓之“愁眉苦脸”。然而,愁眉和苦脸在古代却并非此意。
愁眉原本是一种化妆术。汉朝妇女在画眉方面颇为讲究,有诸如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式样。
《风俗通义》曰:“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示心中忧愁。”后汉权臣梁冀家中妇人善作愁眉妆,即把眉毛画得细而曲折,显得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啼妆,即在眼睑下面画成暗淡似泪痕状,再勾出眼影,使眼窝看上去深邃无光,衬托得双眸分外明亮。愁眉妆和啼妆是当时京师妇人的时髦打扮,乃是一副千娇百媚、风姿绰约的妩媚形象,而并非今人所理解的愁苦表情。
苦脸,源于佛教。佛家认为,人生如苦海,佛教对人的脸型也做了解释,说人的脸呈苦字形: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下面正好是一个口,合在一处恰似一个“苦”字。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