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的解答,我们是从历史课本里得到的,应该是:哥伦布不受自己那个时代的迷信的束缚,坚持认定地球是圆的,所以就能找到一条向西走却到达东方的航路,而且他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
不过如果稍后深入查考原始史料,简单的正统解释需要很多附注说明。例如,哥伦布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完全相信游记里所描述和形容的那个华丽、丰饶的东方世界,深深迷恋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与日本,所以才立志要找到一条方便去远东的航路。
哥伦布一生四度西航,每次都在今天的美洲大陆登岸,可是不管别的航海家、制图者如何说明,他始终坚信自己已经到了亚洲。
他为什么如此“铁齿”?因为他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航海家,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航海家。与正统的解释相反,15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了专业航海和制图圈,这个圈子里的人,都确认地球是圆的,换句话说,大家早就同意,由欧洲出海向西航行,可以绕着地球到达东方的说法。理论上知其存在,却没有人去证实,原因是:这条航路太遥远了,超过了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
那为什么哥伦布敢去?因为他的地理计算能力太差了。当时一般的欧洲地理学家相信:欧亚大陆横贯占据地球球面的180°(事实上大约只有120°),如果要从欧洲最西边出发,向西到达亚洲的最东边,就要航行地球圆周一半(180°)的距离。这个距离,是当时只有80英尺(约24米)长的远洋船不可能负担的。
哥伦布却不接受通行的看法。他认为,从《马可·波罗游记》可以推断出日本在中国东方30°的方向。如果不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而是从加纳利群岛出发的话,航程又可以再减9°。他又自作主张地认定原本对欧亚大陆面积估计太小,最后算出来,只要航行60°,即地球圆周的1/6,就能够从欧洲到达日本。然后他还混淆了英里和海里的长度,东算西算,认为只需航行2700英里(约4345千米)就够了。今天我们确切量出来的距离,从加纳利群岛到日本的最东缘,是1.3万英里(约2.1万千米)!
抱持着错误的信心,哥伦布才敢出发,也才争取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程很远,哥伦布船上的船员很恐慌,一直看不到陆地让他们心生恐惧,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船会不会航行到世界的尽头,然后“咚”地就跌入无底深渊。哥伦布为了安慰其他船员,特别搞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放在外面,大家都可以翻阅;另外一本私藏在船长室里,只有他能看到。外面的那本航海日志上,哥伦布刻意写了虚假的航程距离,大概只有写在私密航海日志上实际距离的一半,这样船员就不会觉得:怎么走了这么远,都没看到一片陆地呢?
用这种方式欺骗船员,蛮聪明的。只是后世计算发现,其实哥伦布误以为的虚假的航海日志,远比私藏的接近事实。假才是真,真反而是假!之所以搞出这种乌龙,是因为哥伦布根本无法正确使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他连在陆地上都测不准自己的所在位置。例如,他到古巴时,测出来的纬度是北纬42°,拜托,北纬42°已经比纽约还靠北了!
老实说,哥伦布的成就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误打误撞。他绝不像正统的解释那样绝顶英明、走在时代的前端发现真理。当大部分航海家和地理学家都相信地球是圆的时,哥伦布在航程中,竟然还自以为发现了地球的乳房。在今天的委内瑞拉附近,他觉得海水隆起,北极星看起来偏离了原定的位置。他相信航行到“乳房”顶点后,船会接着滑下来,朝地球的肚脐眼去,而那里,应该就是想象中的天堂所藏着的地方了!
那个时代的欧洲航海家、地理学家,以为北半球就只有一块欧亚大陆,没人想象得到欧亚大陆的背面,还有美洲大陆。哥伦布真正的贡献是发现了美洲大陆,矫正了错误的观念。可惜的是,哥伦布却从来没被自己的发现说服,始终坚持自己已经到了东方、到了日本或中国或印度的东缘的观点,他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世界,偏偏就是没有改变他自己。
这样一个人,抱持着多种错误的观念,懵懂地误撞出了历史的新页。几百年后,等他所制造出来的局面尘埃落定了,后人回头去书写他的事迹时,却将他改写成了一个聪明、勇敢、冷静、执着的人。
真正的人间,往往是混乱、复杂、带点盲目冲动而发生变化的。但是这样的人一旦被写成历史,就被改造得有条理、有秩序,还有许多先知与英雄事迹。历史课本之不可信,就在于那是历史最简化的形式。而简化的规律公式,几乎无可避免地排除了混乱、复杂、误打误撞的因素,凸显出不真实的少数先知的英雄智慧。
(作者: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