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肯平原浅草飞

编者按:“翱翔计划”是北京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它将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延伸到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让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它的目的是使中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从而让这些有浓厚科研兴趣的孩子有机会进行科研实践,获得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翱翔”奠定基础。当我们与北京教科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负责人座谈并详细了解“翱翔计划”后,很是振奋。没想到在当前应试教育的高压下,还有一群孩子执著地追逐着自己的科学梦想,没想到我们在为钱学森之问困惑、为创新人才的培育焦灼时,有这么一群有远见、有激情的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我们愿与他们一起追逐梦想。从2008年至今,已有一批孩子受益于“翱翔计划”,脱颖而出。我们第2期《人物》栏目刊载的赵柏闻曾是“翱翔计划”2008级的一员。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载“翱翔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些高中生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本期刊载的是2008级翱翔学员北京市第八中学学生刘逸侬的成长经历。  很荣幸成为“翱翔计划”的第一批学员,在中国农业大学进行课题研究。虽然我所在的是草业实验室,但出于对昆虫的热爱,我希望选择有关昆虫的题目。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这不单给我,也给我的导师出了个难题。这时,我又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随学校生命科学俱乐部去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站进行草原昆虫生态的调查。这个机会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了。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我对研究昆虫生态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我的导师王显国教授也为我准备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学习文献和与导师交流,我选择了对我国农牧业生产有很大危害的昆虫—蝗虫,作为我的研究对象。查阅文献后,我选择了前人涉及较少的研究方向和未涉及的研究地点,确立了我的选题—沽源坝上草原栖境环境因素与蝗虫群落的关系,意在通过研究,探寻该地区蝗虫数量的变化规律,辅助估测蝗灾发生情况,并为当地的蝗灾预防及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确立了选题,设计了研究方案后,研究便开始了。  我的试验可谓是“白手起家”,这点从实验用具上就能看得出来,它们可以说是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我的研究方法说来并不复杂,首先用扫网法在草原上对蝗虫群落进行取样,分别记录每种蝗虫的数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植物因素的取样,记录植物的高度、盖度、种类和数量,并使用温湿度计测量样地的土壤湿度和地面温度。  我曾以为科学考察是很浪漫的事:在莽莽的森林中或辽阔的草原上,以天为衾,以地为席,与绿树红花为伴,与飞禽走兽为友,何其乐哉!直至这次亲身参与其中,我才发现,科学研究非但是浪漫的,反而是艰苦异常的。  “以扫网左右扫打草地,左右各一为一次,每样方200次”,这是文献上对扫网法的描述。但是,文献中并未提及近2米长的网子有多重,没有提到草原上的风有多大,更未提到在风中挥网200次有多累。何况在每个样地要多次重复,第一天下来,我两只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后来渐渐习惯了,我的手上也长出了一层茧子。  在草原上工作意味着要接受草原所给予的全部,其中就包括毒辣的太阳。草原上艳阳高照之时不敢说是流金铄石,但也着实炽热。但此时正在对环境因素做取样的我却不得不蹲在地上,低着头,努力去辨认那些看上去大同小异的野生植物。我也是至此才真正理解“汗流浃背”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的。  草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10分钟前还艳阳高照,10分钟后就风雨交加。本人运气一向不错,用常驻在沽源的农大师兄的话说,去年此地共降雨4次,我赶上了两次……  野外的实验很累,室内的实验也不轻松,没有经历过的人只怕永远无法明白,每天都要面对一堆密密麻麻的蝗虫尸体是什么样的感受,需要怎样的坚持。  艰苦,的确艰苦,但我始终很快乐,因为我坚持了下来,因为我有一颗热爱昆虫学的心。这一年来的研究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热爱的力量足以改变一切。  走完扫网的200步后,我总会停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心底会浮起一丝喜悦,因为我又努力了一次,距离我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此时,手臂的酸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当我渐渐能分辨出一种种看似相同的植物后,即使烈日当空,即使汗水从额头滑落至嘴角,我仍感到甜蜜,仍为自己能够坚持下来而感到欣喜。这份甜蜜、这份欣喜,是来自收获的喜悦。  课题研究中,我制作了一个木制实验箱来观察蝗虫的行为。为了防止蝗虫逃跑,我还特地在箱子上盖了一大块帆布。结果由于试验箱的设计缺陷,蝗虫外逃,致使我的卧室里到处都是这些乱飞乱蹦的虫子。经过一番奋战,我终于把“越狱分子”“缉拿归案”。  为了弄清楚蝗虫“越狱”的原因,我又一次把几只蝗虫放进了箱子,盖上帆布,蹲在一旁观察。大约10分钟后,我看到一只蝗虫的脑袋伸出了帆布与箱子间的缝隙,然后整个身子探了出来,接着一点点地沿着箱子壁爬到了地上,经过一番“休整”,“啪”的一下跳到了桌子上。  我一拍脑袋,恍然大悟:蝗虫需要快速移动的时候会飞行或跳跃,但是它们也会爬行,身在半空对准缝隙的确不容易,但是一点点地爬过去就毫无难度了。而粗糙的木板对于昆虫来讲并不是障碍,难怪我的蝗虫会在一个小时内逃得精光。  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箱子的内壁不够光滑,于是我首先想到在箱子的内壁涂上一层油漆,但这个想法在仔细思考后被舍弃了:第一,我没有把握把油漆涂得那么均匀;第二,我不知道油漆的气味会对蝗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经过一番思考后,我选择了另一个方案:用透明胶带贴满箱子内部,胶带之间尽可能实现“无缝对接”。这样一来,箱子内部就变得十分光滑,蝗虫没有落脚之地,就无法爬出箱子“追求自由”了,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我的实验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在整个蝗虫“越狱”事件中,从发现蝗虫逃脱、分析箱子的结构与蝗虫的逃脱方式,到改造箱子使蝗虫无法“越狱”,我完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看着功能完善的实验箱,满足感油然而生。  这一年多的科研经历让我培养了许多能力,增长了很多知识。这段时间,我学着独立自主,学着自己设计方案,学着自己制作工具,学着与他人沟通,学着向人们展示自己,学着运用大学里才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学着靠自己的力量探索未知的事物;我学会了聆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思考;我明白了热爱对于科学的涵义,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什么是坚持不懈。  在我看来,“翱翔计划”所提供的是一片供雏鹰飞翔的天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从高中时代起就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去,去探究我们所钟爱的科学,使我们这些高中生—展翅欲飞的雏鹰,能够翱翔在我们所钟爱的天空。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作者:刘逸侬)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