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一个名叫刘路的23岁小伙子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原因是,中南大学3月20日宣布,破格聘任该校在校本科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他因此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 刘路获此殊荣,源于他在上大三(2010年)时,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攻克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这一难题虽不能与“哥德巴赫猜想”同日而语,但仍颇具分量,不少业界大家绞尽脑汁十数年都未破解。 多年来,中国20来岁的教授不乏其人,如20世纪北大的梁漱溟、叶公超、胡适、刘半农等,近年电子科技大学的周涛(27岁)、西南政法大学的施鹏鹏(28岁)等,但23岁就成为与教授“平级”的研究员,仍属罕见。或许正因为如此,刘路成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招来不少“口水”:支持者认为,中南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显示了校方的魄力;反对者认为,此举有些“荒唐”;中立者认为,奖励和殊荣应到此为止,否则就成了捧杀,最终可能毁了一个数学天才。 客观地说,各方观点都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各方紧盯刘路被破格提拔的同时,似乎普遍忘了另一种思考,那就是刘路的成功并非来自学校教育、应试教育,相反,刘路在某种程度还反证了学校教育、应试教育的失败,这尤需深思。 刘路算不上传统的好学生。他喜欢数学,也有天赋,但中学数学成绩并不拔尖,高中期间成绩平平,高考成绩惨淡,其不少同学都进了清华、斯坦福、香港理工等名校,而他只进了中南大学。他大学的专业为应用数学,但专业成绩勉强算中等。 在与应试教育有关、与他喜欢的数学有关的奥数领域,他同样“失败”:成绩并不拔尖,“顶多中等偏上”,后来还因难度加大掉队并退出。 一个学习成绩平平的平凡学生,却超越那些学习成绩好、奥数拔尖并考进名校的同龄人,超越众多前辈高人,“一不小心”摘下了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让学校教育、应试教育情何以堪?何等尴尬! 刘路的成功,原因有几点:一是超越课本读书。他上初二自学数论,初三读完对初中生而言系“天书”的《古今数学思想集》,高中阅读全英文数学书籍,大学自学《数理逻辑》,自由探索,积累深厚。二是有创新能力。“西塔潘猜想”之所以多年无人破解,就是因为大家习惯用传统的方式思考,而刘路换了一个角度进行反推取得了成功。三是独立思考。他会自己找问题、提问题,并长时间独立思考、钻研。 超越课本读书、自由探索、创新、独立思考、钻研,正是这些综合素质,才造就了一个数学天才。而这些综合素质,明显是当前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下学生所欠缺的,也是中国教育的致命“死穴”。 由此联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中国教育如何突破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的桎梏,让更多的刘路诞生,尤需关注。
(作者:刘凤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