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不同的体裁。不信?让我以冬寒春暖为例,试拟几则如下: 没有经过冬天的寒冷的人,是不会知道春天的温暖的—是散文。 你压根儿就不知道挨冻是啥滋味儿,你能知道啥叫暖和吗—是口水诗。 你不曾身受那冰侵雪冻,怎知晓珍重这艳阳春风—是戏曲。 不经过冬天的严寒,不知道春天的温暖—是新诗。 未经严冬寒,岂知阳春暖—是旧体诗。 未经冬寒,不知春暖—是格言。 寒尽,暖至—是远古歌谣。 如果写成“你的冬天的冷小小的不知道,春天的暖和你的不明白大大的好”,就成了日本人学说中国话了。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这个工具的掌握,可是一门大学问。所以社会上有语言学家、语言大师等称号。由于语言使用者的修养、选择、推敲能力不同,它的质量、味道、效果也会大异。诗人、作家尤其清楚这一点,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实,谁都懂得语言的奥妙,懂得语言是把双刃剑,除了那种所谓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大大咧咧的人以外,人们都会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小心翼翼地选择使用语言。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可以暖人,也可以伤人,可以让有的人记一辈子。语言可以“把死人说活了”,也可以把活人气死了(如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所谓语惊四座、一语道破,就是对这种威力的形容。 人们之所以厌恶套话、废话、空话,正是因为说者没有诚意,没有语言的学问,只有为官的学问。所以官话说出来没有威力,被列入了贬义词。
(作者:高平)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