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读高三。临近高考,为了放松,班里组织了一场毕业晚会。 我们聚集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舞厅,彩色球形灯在头顶闪烁,同学们一个个走上台表演节目。 一个男生说,我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就给大家念首诗吧,“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但是我很感谢,他笑得真好”。显然,男生有备而来,朗诵完《一笑》,他向控制音乐的同学使了个眼色,瞬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充满整个大厅。 男生说,快要分别了,再见也许再也不见,只希望十几年后,大家想到彼此时,还有“一笑”般温暖的记忆。 如果说此前我们还在嘻嘻哈哈,《送别》歌毕,我们集体陷入沉默,进入了将要离别的伤感情境。再然后,不知是谁先开始的,我们渐渐哭成一片—那一天也成了我心中的毕业纪念日。我没有和那男生说过话,毕业后,他和大多数同学,我也真的再也没见。 后来,我在一本白话诗选中翻到《一笑》这首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如在耳边,与之一同出现的还有与“再见”相关的惆怅。 其时,我在一所中学教书,但很快就要离开。两年的朝夕相处,我和学生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密无间,如何说“再见”,我想了很久。 一天,上完课,我对学生们说,我要走了,并复制了高中毕业时的那一幕:“我也许不会再见着微笑的你们,但是我很感谢,你们笑得真好。” 我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送别》的歌声潺潺流出,学生们跟着我唱:“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我们一再告别生命中的某个段落,告别一度同行的人,道着“再见”。我们在目光中远行,又目送他人离去,最终都等来彻底的告别,在这个世上,再也不见。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关于人生、关于离别,我竟无端有些苍茫感。
(作者:林特特)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