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柏

福建柏 (Fokienia hodginsii)又名建柏、滇柏,古亦称栝树、椤木,为柏科福建柏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古老残遗植物、福建省的“植物名片”。

  20世纪初,一位英国植物分类学家在我国福建采到福建柏标本,以后人们就将这种植物称为福建柏,它所在的属定为福建柏属。拉丁学名中,FoMenia意为在福建发现的,种附加词hodginsfi则是用来纪念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

  福建柏为常绿乔木,高达30米以上,胸径1米。树皮紫褐色,浅纵裂。生鳞叶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三出羽状分枝。鳞叶交互对生,四个成一节,小枝中央的一对紧贴,先端三角状;两侧的叶较大,对折而互覆于中央之叶的边缘,小枝上面的叶微凸,深绿色,下面之叶具粉白色凹陷的气孔带。福建柏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种子卵圆形,种脐明显,上部有一大一小两个膜质翅。球花3~4月开放,翌年9~10月球果成熟。正常结实在生长20年前后。

  福建柏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其中,以福建中部分布数量最多。浙江省南部的丽水市古称栝州,也是福建柏的重点产区之一。据《浙江通志》记载,栝州之所以得名,就是因其境内括苍山中盛产良木栝树。在峰峦叠嶂的浙江省第二高峰庆元县百山祖的北坡,至今仍生长着不少福建柏大树。其中,百山祖乡的斋郎村和黄皮村各有一株胸径127厘米的巨木,尤其是生长在海拔1300米、斋郎村村旁的那株古树,树龄约600余年,树高27米,单株材积达14.37立方米,堪称全国同种之最。

  湘桂边境江永县境内都庞岭主峰——冲天岭附近海拔1200~1800米山谷坡地,有面积约300公顷、以福建柏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其中在海拔1700~1800米地带,福建柏约占整个林分的80%~90%。此外,云南东南部中越边境一带以及越南北部的常绿林中也有福建柏分布。

  福建柏多散生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局部偶有小片状纯林,生长地的年平均气温为11.5~16.5℃。这种植物喜生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地方。对低温(绝对低温不超过-12℃)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并且有较强的抗风能力,病虫害少。 作为我国一种珍贵树种,福建柏在研究柏科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它树干通直,材质轻软,纹理直,结构细,切面光滑,易干燥,干后材质稳定,耐腐力强,是建筑、家具、细木工、雕刻的良好用材。加之,生长快,是我国南方等省(区)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 福建柏树姿优美,常年浓绿,亦是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园林绿化和材用兼优的造林树种。它的树根、树桩可蒸馏挥发油,为制造香皂的香料,种子含油率30%,可供工业用。 福建柏的芯材切段或切片,晒干后药用,有行气止痛、降逆止呕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腹脘疼痛、反胃、恶心呕吐等。

  虽然福建柏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广,但其野生种群不多。加之,经济价值较高,因此,被人们大量砍伐。多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使福建柏资源受到很大破坏,现残存林分及大树已很罕见。另外,福建柏的天然更新能力较差,野生资源日渐枯竭。

  1984年,由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将其列为稀有濒危植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