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人们都是“赤脚大仙”,他们光着脚板,奔走在原始森林、草原和海边,忍受着脚下的荆棘、尖石,有时则是滚烫的地面。人类何时穿上鞋子的呢?目前,世界发现的最古老的鞋位于美国西部,出现时间约为距今1万年以前,是由植物纤维简单编结而成的凉鞋。但是最新考古发现表明,早在4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穿鞋了。
人类4万年前已开始穿鞋
特林考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时尚是如何改变体型的科学家,从2005年开始,他就开始进行关于人类脚趾变小之类的研究,并获知了很多关于鞋子是如何改变人们行走方式的数据和知识。他通过研究表明,简单的穿鞋行为能改变人脚的结构。穿鞋和赤足人群的脚部特征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他们中趾骨的大小和力量上。惯常穿鞋会产生更纤细的趾骨结构,因为穿鞋减小了行走时中脚趾的受力,但由于脚趾骨化石罕见,所以人们很难确定从何时起,人类穿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但2008年的一项考古发现改变了他的看法。这条源于中国的考古发现也被冠以“最早的鞋”而排在“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第七位。考古学家在中国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千米处的田园洞发现了距今4.2万年的人类趾骨。特林考斯对这个趾骨化石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这个罕见的趾骨很纤细。而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人类都具有较粗大的脚趾骨。这是因为古人走路、攀登、负重等活动要比我们现代人多得多。事实上,古人的腿骨也因同样原因而比现代人的粗大。然而,大约在4万年前,这种情况开始转交。特林考斯注意到,这个时期的人类骨骼虽然还具有粗大且强健的腿骨,但其趾骨突然变小了。特林考斯说:“他们有了柔弱的脚趾,我得出了是什么原因消除了其脚趾上承受的压力,答案就是鞋子。”
鞋子漫步人类历史长河
一些人类学家提出,最早的鞋就是一些用相对柔软的草或者树叶之类的材质制成的简陋的包裹品,它可以保证人类的脚不受伤,并起到简单的保暖功能。为了保护脚底板,他们就一把揪过手边的任何东西,比如说树皮、大树叶,或一束束的野草等,用坚韧的藤条或长草捆扎在脚底。行了,就这样,人类最早的鞋子诞生了。鞋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了,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后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又发明了凉鞋。它基本上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棕榈、纸莎草或野草编结并用植物纤维做成环子,套在脚趾上。这种鞋子被广泛发现于北美等地。一种则是从经过处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块,沿着边在上面钻孔,然后穿上一根皮带,皮带可像绳子一样拉紧,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坟墓中发掘出这种最古老的凉鞋。据估算,这只凉鞋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制作用的材料是美洲驼皮。
再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皮靴。说起皮靴的发明,要归功于两种人:士兵和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们。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中,士兵们随时要准备好进行长途跋涉和奔跑,经常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用什么来保护双脚呢?皮靴显然是不错的发明和选择。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斯巴达战士就穿上了红得耀眼的皮靴(红色的目的是遮掩伤口流出来的血液)。这种红皮靴很快在疯狂的斯巴达青年中流行开来。而很多学者都坚信,皮靴发明的时间远在这之前。
在寒冷的北亚和北冰洋周围地区,皮靴至今仍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必需品。对于生活在这些寒冷地带的人们来说,脚如不能保持干燥和温暖,将意味着死亡。于是,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学会了用巨熊腿皮和熊掌制作皮靴,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学会了用鹿皮做皮靴,而阿拉斯加近海的土著居民则学会了用北美驯鹿和长胡须的海豹的皮革制作冬用皮靴。而为了制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萨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带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罗斯东部勘察达尔半岛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则凉爽多雾,勘察达尔人用鱼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冻情况下穿,这种皮靴在饥荒时还可煮食充饥。
高跟鞋起源于15世纪的法国,由当时的宫廷服装师发明,起初是为了贵族骑马时方便踩到马镫,到了16世纪才成为贵族的时尚生活用品。17世纪时,高跟鞋作为一种时髦产品,是男女都可以穿的,且款式相同,那是因为在当时大家只能打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样子。到了18世纪后期,高跟鞋的鞋跟高度不再追求一味的垫高,而且开始加以装饰,如蝴蝶结和丝带等等。到了19世纪,造鞋技术的提高,开始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高跟鞋,而20世纪以后,高跟鞋开始和凉鞋相结合,并慢慢发展到如今,在女性中的流行。
鞋在中国的历史
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以原始皮鞋为基础,设计了有胫甲(鞋帮)和鞋底两部分的图样,刻制木楦,由鞋匠使用较硬的皮革,照图样缝制成一双“高甬子履”。孙膑创造出第一双帮底缝合的皮鞋,是制鞋史上的一大创举。后来的一些制鞋名师为了纪念他,便将孙膑画像挂在家中,寄托怀念之情。孙膑被后人推崇为“制鞋始祖”。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北齐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威“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靴于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成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穿棕麻鞋。
清代满族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武。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鞋尖上翘,这是中国古鞋的最典型的特征。古鞋何以会出现鞋翘?这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鞋文化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中外古鞋都曾经有过几千年的鞋翘历史。中国鞋翘究其式样和规制,大体可得出以下4种起因的答案:
其一,中国古代男女服饰皆以裙袍为主体,鞋翘可用来托住裙边,不至跌滑。
其二,行走时鞋翘有警戒作用,使穿者免受伤害。
其三,鞋翘一般与鞋底相接,而鞋底牢度大大优于鞋面,当可延长鞋饰寿命。
第四,鞋尖的上翘,似与古建筑的顶角上翘有相同的解释,都是信仰和尊崇上天的结果。穿鞋是人类进化的败笔?
大多数人都认为,正是鞋子有力地保护了我们的双脚,并伴随人类步入了文明社会。从最原始的草鞋到时尚的高跟鞋,鞋子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穿鞋走路存在隐患,是人类进化的失败。
2006年,一组来自芝加哥医学院病例诊断学的医学人员发起了“膝盖内收运动”的研究,主要讲在诊疗室里关节炎发作时膝盖关节是什么状态。多年以来,医学人员针对患有膝盖关节炎的病人进行实验,让他们穿有填充物的鞋,目的在于减小对膝盖关节的压力。膝盖内收运动中,他们还试图让病人穿吊带裤来纠正膝盖,但是结果都不理想。所有医学人员做了不同的尝试:让病人穿鞋子走路,然后赤脚走路,每段时间都会测量病人膝盖受压情况,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人们赤脚走路对膝盖所产生的压力比穿鞋子走路所产生的压力要少12%。
这是一个让人们吃惊的结果。看来,人类经历四百万年的进化才发展成的完美足部,着实是因为人人都去穿鞋子而遭到了破坏。而更滑稽的是,人们穿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却不想一直以来都是在南辕北辙:足部没有保护好,却又对膝盖、脊椎等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了损伤。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穿鞋的。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著名的埃塞俄比亚“赤脚大仙”阿比比就以赤脚赢得了冠军。而从现在来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大都市里,赤足族正逐渐增多,他们都视赤足为回归自然、靠近真我、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也许,用不了多久,世界上又会掀起一股赤足潮,赤脚鞋会迅速风靡全球。
(责任编辑 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