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富春山居图》

字画是收藏的最重要门类之一。如今,不管是收藏爱好者还是普通人都喜欢在居室挂上一幅字画,既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渲染艺术气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在2010年“两会”记者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就提到了一幅中国字画。这幅元朝著名画作名叫《富春山居图》,它在660年间辗转于世间,如今一半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馆,另一半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温总理希望这幅画作能早日合在一起。

  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也让这幅被誉为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的历史佳作广为人知。

  

  名画缘何能浴火重生

  

  温总理谈到的《富春山居图》出自元朝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之手。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浙江富阳人。他与当时的王蒙、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前承董源、巨然,又受赵孟頫的熏染,融合对自然实景的感受,笔法细腻,山水合一,自成一家。

  年逾7旬时,黄公望于富春江畔“小洞天”用7年时间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该画以富春江为背景,山水布局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可以说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后世将其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画送给无用师和尚。后来,画作辗转多人之手,明朝末年为江南收藏家吴洪裕所有。

  自从得到《富春山居图》,吴洪裕就一直处于痴迷之态,甚至花巨资为它造了一个楼,唤作“云起楼”。楼中藏图的那间屋子当然就是“富春轩”了,吴洪裕特意使富春轩临水,以防火灾。从此,吴洪裕整天流连于此。即使后来清兵入关,战火纷飞,他携全家老小逃难,万贯家财、古董玩物皆可抛弃,唯独《富春山居图》始终不离左右。及至临死之前,吴洪裕命家人将此画“焚以为殉”。

  就在这幅名画被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之侄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了下来,画轴中间却被烧出几个连珠洞,画作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被完全烧毁,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

  得益于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这幅残破的画卷最终浴火重生了。

  《富春山居图》原画全长848厘米,高33厘米,用8张画纸拼接而成。画作烧毁后,损卷烧焦部分被细心揭下重新接拼,人们把这部分称作《剩山图》。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为掩盖火烧痕迹,在装裱时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它长高尺寸为636.9厘米×33厘米,由6张纸拼接而成。至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半张纸)和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6张纸)两部分。前者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者现藏台北故官。

  由此可见,书画装裱对古画的重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分画 七分裱

  

  书画艺术就是书画与装裱相结合。裱是使中国书画这一东方瑰宝得以传之于世的一项特殊技艺。没有经过装裱的书画,算不上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书画,却对装裱知之甚少。其实,历代许多珍贵的书法、国画作品以及书籍、碑帖等,能够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保存至今,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书画装裱与修复这一绝技。所以,古人才有“三分书画,七分装裱”之说。因为只有经过精心装裱,才能让书画成为一件完整而易于保存的艺术品。

  中国书画主要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柔软,历时较久后易于破碎。古人为了书画的长期保存,以及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措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措”。尔后,人们逐渐对裱措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丝、绢等丝织品以为外缘装饰,使书画作品更加美观。

  关于书画装裱的历史,现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其中有“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哗始能装背”之说。还说,南朝刘宋时的虞和论述裱画“于理甚畅”,对于粗糊的制作、防腐,用纸的选择以及除污、修补、染演都很有见解。这说明,在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装裱工艺,只是手段不佳而已。

  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了《人物御龙帛画》,该画“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画》上,人们又进一步发现,“丁字型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里的竹条、竹竿即现在裱件上的天杆,它们的发现展示了古人对观赏绘画作品进行悬挂和装饰的最初动机,为人们研究我国书画装裱的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也表明,我国书画装裱的萌芽始于战国时期。

  尔后,根据书画作品的不同幅式、用途等因素,古人研究发明创造了独特的装演形式,形成了册页、手卷、立轴等多种多样的装裱品式。装裱与书画之间可谓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从战国帛画、西汉大帛画轴,到唐宋元明清的绢、纸书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书画装裱技艺则始终伴随着中国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

  书画装裱,特别是旧书画揭裱和修复,包括纸绢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涉及的学科门类复杂、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很高。真正的中国书画装裱师绝不仅仅是个裱糊匠,他必须是一个懂得多、会得多、博学博研、博通博精的艺术家。揭裱、修复一件价值连城的纸绢文物,常常涉及到物理、化学、美学、文学、文字学、篆刻学、造纸、轻纺、色彩、文博研究、气象(候)研究等众多领域。特别是揭裱、修复艺术珍品和珍贵纸绢文物的时候,书画装裱师还要具备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的扎实功底。因为所有的珍贵纸绢文物和书画艺术珍品都历时久远,经过风吹、光照、尘袭、干燥、潮湿、霉菌、虫蛀等侵袭,又糟又脆,稍有不慎,轻轻一碰就碎,上千万元甚至是无价的艺术珍品就会毁于顷刻。

  

  高科技注入新活力

  

  传统的书画装裱技术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在工艺与技巧上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应用到书画装裱工作中来,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

  事实上,即使是在当代,装裱修复古书画时,人们所用的工具不少还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传统工具,像裱画工作台、鬃刷、排笔、马蹄刀、木尺等。修复人员对新旧纸绢的颜色、粗细、厚度、经纬丝等情况的掌握,基本全凭自己的眼力观察和手感,往往是相近即可,并没有科学标准和依据,以致有时工作中会出现偏差。现在,人们可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测得装裱修复所需的各种数据,如用波美表测量糨糊的浓度,用千分尺测量纸绢的薄厚,用小样染色机染纸、绫绢小样品,用纤维放大仪(体视显微镜)来选配纸绢补料,等等。这样得出的关于古旧书画的数据,无疑要比仅凭目测得到的数据精确得多,也为接下来的修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先进的计算机数码影像系统也被引入到古书画修复的操作中。

  当修复人员接到一幅需要装裱修复的古书画时,首先会应用数码照相机对作品进行拍照存档,拍摄时还要在作品旁悬挂长2米的钢尺和色标,以便对作品的尺寸和色度一目了然。然后将图像输入计算机,与送修者一起核对古书画原件的质地(纸、绢、绫)和破损情况(裂缝、洞、污垢)及作品尺寸、创作时代、名称、内容、作者等,并详细记录。这样一则方便修复之前工作人员研究修复方案,又可减少收展原作的次数,减轻对原作的损伤;二则可作为与送修者发生责任纠纷后的有力证据。之后,根据画心现状和送修者提出的修复要求,修复人员会在计算机上模拟出几种修复后的小样图(如修复后的样式、镶料颜色与图案),让送修者选择参考。双方可以在高清晰度的显示屏上任意放大局部进行科学鉴定、诊断与分析,对揭裱中的拼缝、调色、染色、修补破洞、接笔等一系列具体步骤进行模拟操作。初步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和计划,并出小样品。对那些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还可以请专家进行远程网络会诊,再拿出实施修复古书画的技术数据和操作方案及模拟完成的小样品,最后再进入修复室,实施具体修复作业。

  在修复工作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外,还有一些其他现代技术也在广泛应用中。如在书画干燥时,人们常常利用5.6~1000微米的电磁波,以热辐射的形式,对水浸文物进行烘干处理。再如,利用热熔代替传统糨糊,然后通过手工热熨操作,可以使裱件柔软、平展、耐潮湿、易揭卸。

  在现代书画装裱领域,书画装裱机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发明。这一在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日本的发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书画装裱领域的主流。机器装裱,成本低,效率高,同样一幅二条屏,手工装裱可能需时半个月,机裱则只要几个小时。但是机裱画在具备快捷、价格低廉优势的同时也有不足:高温定型对宣纸的寿命存在负面影响;机裱过的字画,若是脏了、烂了,再次揭裱翻新时,可能会很麻烦,对字画的损害也大。所以目前,机裱被广泛用于装裱普通家庭中仅起到装饰作用的现代作品,这类作品价值不高,挂旧了可以直接舍弃,不需要进行二次装裱。而对于那些有收藏价值的珍贵的古书画,手工装裱依然是人们的不二选择。

  摊一幅中国画在平整干净的板上,而后将其喷湿,整张画纸呈现潮润状态即可;再用鬃刷蘸糨糊将其刷平,给背面托裱上一层宣纸,就可上墙阴干;待一天之后,再用绢、纸等镶边,安装轴杆制成画幅……多么美妙的过程,暂且不论工艺的复杂程度,单是这一过程中弥漫着的墨香和蕴藏的静谧之感,无论是多么暴躁的人,都可以安静下来,去体会玩味其中的乐趣。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与传统艺术,书画装裱本身就应该是一门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高新科技的加入,对书画装裱这门古老的技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装裱机的使用日益广泛,导致学习传统装裱技术的人大幅减少,这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此,在应用新科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大家知道书画装裱技术的历史价值与重要地位,努力把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