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08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奥运之梦的历史时刻,也是许多人祈圆爱情之梦的人生时刻。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的年轻人为了让自己的婚礼与奥运结缘,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婚礼一浪高过一浪,结婚消费总额与往年相比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结婚消费有多高?
结婚消费由直接消费和间接相关消费构成。直接消费包括婚纱照、婚饰(如购买金银首饰、化妆品等)、婚服(如购买婚纱、礼服等)、婚房布置(包括床上用品等)、婚宴(还包括烟酒喜糖)、婚庆(如婚礼摄影和摄像、新郎新娘化妆和租用礼服、迎亲车队、结婚典礼会场布置),有的还有蜜月旅游及其他结婚消费(如红包等)。相关消费包括购买新房、房屋装修,购买家具、家电和家用汽车等消费。
2007年8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2003年~2007年7月有结婚消费的764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了结婚消费调查。调查显示,2003年~2007年结婚直接消费平均为41176元,其中2007年为53645元,比2003年增长95%,年均增幅18.2%。在具体内容方面,婚宴消费占直接消费总额的31.3%,其次是金银首饰、婚庆、婚纱照、蜜月旅游等。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来看,月收入在万元以上者,其结婚直接消费达74747元,月收入在千元以下者,其直接消费为23328元,相当于万元收入者的1/3。
2003年~2007年结婚相关消费平均为225596.3元。在具体内容方面,有结婚消费的家庭中17.8%购买家用汽车,平均支出为10.3万元;44%购买新房,平均支出为35万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2003年~2007年结婚消费用于购买新房和家具家电的费用节节攀升,2007年购买30万~50万元住房的比重为46%,比2003年增长了26.7%:2007年购买家具家电的比重是2003年的2倍。
结婚高消费为哪般?
结婚消费节节攀升,婚房越买越大,婚戒越来越亮,婚车越请越长,婚宴越吃越贵,蜜月越度越远。为了结婚,有的倾其钱囊,多年工作的积蓄一“婚”而散;有的债台高筑,婚后漫漫长夜精打细算;有的啃老啃小,双方父母鼎力相助不求回报。那么,在这种消费主义时代,攀比跟风的结婚高消费现象为何愈演愈烈?从社会学和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家庭结构的优势。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独生子女开始了人生旅程。如今,这些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步入了结婚生子的生命历程。独子或独女,都将从父母的暖巢中走进自己的小家庭。
从父母的角度讲,一方面是传统的重子(亲代)观念根深蒂固。在传统社会的多子女家庭中,儿婚女嫁被认为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因此张罗婚事忙碌的永远是父母,不论多少个孩子,也不论父母年纪多大。而终身未婚未嫁的,除了自身的生理缺陷外,更多的被认为是父母的无能或父母缺席。这种传统观念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但无减,反而更加突出。调查显示,2003年~2007年有91.1%的新人得到了父母不同程度的支持。2003年,父母对其子女结婚费用的支持程度在30%以下的有34.2%,2007年则降为¨%;对子女结婚的支持程度在30%~80%的由2003年的27.2%上升到2007年的48.9%,上升了21.7个百分点;支持程度在80%以上的2007年占到40.1%,比2003年上升1.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传统的礼尚往来的习俗源远流长。平曰里少不了一些礼尚往来,而儿女结婚也正好是回赠的大好机会。如果简单应付,不但有失脸面,而且丧失回赠良机。因此,父母们往往不惜花费前半生的积蓄,张罗一场过得去的婚礼。动静小的,订酒店摆婚宴,租婚车请司仪,款待亲朋好友;动静大的,举办特色婚礼,西式浪漫的,教堂烛光,中式传统的,花轿凤冠。场面愈大,亲朋愈多,祝福愈多,父母的喜悦愈多。此时此刻,多年的辛劳烟消云散,只留下更多的幸福的回忆。
其次,价值观和个体生命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个性、张扬个性的社会,结婚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哪能没有点特色?从婚期的选定、婚纱照的拍摄、婚房的装修、婚礼的举办、蜜月的旅行等等,无不花样翻新,个性迥现。如系列化婚纱照;包括订婚篇、戒指篇、汽车篇、房子篇、婚宴篇等,或古典或现代;再加上个性化结婚床品、个性化结婚纪念物,如邮票、请柬、喜帖等;甚至为了象征爱情的浪漫香醇久远,到酒坊亲手酿造红酒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方式。而个性体现的背后则需要经济的支撑。
再次,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在谈婚论嫁之时尚未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先成家后立业”,先筑就爱巢而后同舟共济。与传统不同的是,子女结婚费用除了父母支持外,还有银行借贷部分。当然这部分主要用于房子、汽车等相关消费。但是,这种先行消费的理念和方式无疑是结婚高消费的一种催化剂。
最后,商业化运作的刺激。媒体的宣传、商业广告的诱惑、婚庆产业的发展,令一对对追求幸福、憧憬未来的年轻人青睐不已。
结婚高消费背后的社会暗语
结婚高消费不仅是经济的运转,其背后透视着更多的社会现象。
首先,性别不平等的复制。自古以来,结婚文化上都烙有深深的性别不平等的印迹。如今,在追求平等、公平、人权的社会,结婚高消费的背后仍然隐喻着性别的不平等。据调查,2003年~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有结婚消费的家庭,婚礼当天的花费由男方承担或主要由男方承担,这一比例高达79.1%。随着价值观的转变和共同经营生活观念的增强,这一现象有所改变。婚礼当天花费由双方各承担一半的比例较前几年增加,由2003年的15.8%增加到2007年的19.7%。提高了3.9个百分点。而由男方承担或主要由男方承担的比例相应降低,由2003年的82.5%降到2007年的77.4%,降低了5.1个百分点。传统的男权文化、宗族观念等,都认为应该是男方出钱娶,女方出钱嫁。其实,从男方全部承担或主要承担婚礼当天的花费来看,这实际上是复制了传统的男权文化,重新肯定了男方的地位,依然是男方娶妻。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作为女方的父母,在女儿出嫁过程中经济上的支持已经不止是嫁妆了,还包括买房、买车等的消费。虽然说女方承担的费用多了,但这种男娶女嫁的理念依然未变。如果女方出的多,同时会增加男方和女方的心理压力。这其实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变迁后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的反抗。
其次,代际不平等的加剧。当有90%以上的人结婚费用都不同程度地依靠父母,甚至一半以上的人主要依靠父母时,随着结婚高消费的攀升,代际不平等的程度加剧了。一方面,这种啃老的现象极大地占用了父辈的养老资源。为了儿女,父母们节衣缩食,在为多年的教育买单之后拿出剩余的积蓄,有的甚至拿出自己的养老金为儿女买车买房,筹备婚礼。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模式和养老文化发生变迁,子代对父代的赡养能力逐渐减弱,使得父代向子代倾斜的不平等现象加剧。
总之,消费现象是社会理念的体现。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需要理性,结婚的高消费更需要理性。
[责任编辑 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