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江山
公元前i046年,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率领5万将士伐纣,攻破商都朝歌,灭了商纣。商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商纣王的暴政,这是尽人皆知的;周灭商的一个重要机缘却是因为一枚珍奇的贝壳,这是许多人所不知道的。这不是故弄玄虚,请看史籍的记载:
唐代李善注引《琴操》中说,商时,“纣徙文王于里,择日欲杀之。于是太颠、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得水中大贝从献,纣立出西伯”。这就是说,商纣王捉了最主要的敌人周文王,准备杀掉,太颠等文王旧属献上一枚珍奇的大贝壳,纣王便立马将周文王“放虎归山”。周文王回去以后,鼓励生产、操练兵马,又得了姜太公的辅佐,很快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商。
一枚大贝壳救了文王一命,又竟然使商纣王丢了江山赔了性命。可见大贝壳之宝贵,当属无价之宝。事实的确如此,当时所谓的“宝贝”就专指贝壳。
贝壳=宝贝
商代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常有“赐贝”、“赏贝”等记载。据郭沫若的研究,那时候有关贝的事情都是大事,都得记录。1959年出土一件殷商鼎,就有“王赏戌嗣子贝廿朋”的铭文。贝壳以朋计,一朋十贝。廿朋就是200枚贝壳,绝对是大事了,岂能不铭刻在鼎上?
《诗经·菁菁者莪》中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句子,其中以“百朋”指“重金”,形容朋友或恋人对“我”情意之重。由此也可见贝壳之贵重。汉代焦赣《易林·讼之大畜》有“口啄卒卒,忧中从出,丧我宝贝,妻妾失位”的记载。意思是说,丢了宝贝,连妻妾都乱套了。可知直到汉代,这种贝壳依然弥足珍贵。
汉字中凡与“财宝”有关的字,其中往往有“贝”。比如:分了宝贝就“贫”、增加了宝贝可“贺”、有了宝贝可能是受“贿”所得、宝贝换了主人是“赐”、花了宝贝就换来了“货”、今天得了宝贝应想想是否因“贪”、手持兵戎偷偷得来宝贝必定是“贼”、与“代”字同音的宝贝是“贷”、与“才”字同音的宝贝是“财”、与“反”字同音的宝贝是“贩”、与“曾”字同音的宝贝是“赠”,等等。
贝壳=货币
贝壳之所以被称为“宝贝”,首先是因为它贵重稀有。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以光亮润泽的贝壳做饰物,自然备受欢迎,贝壳也就成为公认的“宝贝”。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它除了装饰的作用,还被当钱币使用。
上古时代以物换物,并无货币。后来以皮革、牛羊等实物充当货币。但此类实物有大有小有好有孬,既不好计量也不便携带。夏商时代发现产自东南沿海的虎斑贝之类的贝壳轻重、大小基本一致,采集又难,非常珍贵,便以其做货币,是为贝币。《盐铁论·错币篇》就曾记载:“夏后以玄贝。”就是说,夏代开始把贝壳染黑作为货币。贝币可磨去壳顶以绳索穿孔系起,使用、携带都很方便。
然而,虎斑贝因来自深海实在不易得,老祖宗就以骨头或石头仿制贝币,名为骨贝币、石贝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夏代的天然海贝壳、骨贝和石贝。山西保德和安阳殷墓中都发现了西周时的铜贝。河北平山战国墓和山西侯马东周墓中出土了银贝和包金贝。可见,当时贝币价值之高和流通之广泛,它是原始实物货币发展的最高阶段。
贝壳既然是钱币,也就必然是财富的象征,这一点从墓葬中也能反映出来。商、周时代墓中随葬贝壳的数量差别悬殊,死者的地位和财富由此一目了然。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海贝壳竟达1700枚,有的很可能出自当时的山东莱夷一带。而更多同时代的墓巾仅见海贝壳一两枚,甚至一枚都没有。由此可知,妇好生前不仅地位显赫,而且十分富有。
那么,当时的一枚贝壳究竟价值几何?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4件西周贵族裘卫的青铜器,在其中1件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19年)的卫盉上铸有以下铭文:“矩伯庶人取瑾璋于裘卫,财八十朋,其舍田十田。矩伯取赤虎两、鹿麂两、贲韨一,财廿朋,其舍田三田。”意思是说,矩伯庶人从裘卫那里获得1个价值800枚贝壳的玉璋,支付了10块田地。矩伯又取得2张虎皮、2张鹿皮披肩、1副带纹饰的护膝,价值共200枚贝壳,支付了3块田地。
毫无疑问,铭文中所说的玉璋、田地、虎皮、鹿皮披肩、护膝等都以贝壳为标准计量其价值。但“田”的面积究竟有多大?今人不得而知,也就无法与当今比较其价值。不过,如今2张虎皮、2张鹿皮披肩和1副护膝的总价至少应在百万元以上。照此计算,当时的1枚贝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数干元以上,价值可谓不菲。
如果这种贝壳就是虎斑贝贝壳,即使与现在比较,也贵得令人咂舌了。
贝壳=国宝
有趣的是,直到现在,某些珍奇品种的贝壳和螺壳依然十分昂贵,甚至堪称无价之宝。
宝塔形的龙宫翁戎螺主要产自我国台湾东北部深海底,日本和南中国海偶有发现。其火焰般金字塔形的贝壳美丽至极,至今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绮丝螺自17世纪被发现后,由于十分珍贵,竞有人用米浆潜心仿制其壳,以至于许多收藏者真假不分。
还有一种涡螺,又叫白兰地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收藏者竞相用昂贵的法国白兰地与渔民交换,故而得名。
芋螺外形像芋,又似鸡心,俗称鸡心骡。其壳表面呈黄色至红棕色不等,带有美丽的花纹或斑点,色泽迷人。这种螺有剧毒,但采集者往往求之心切,只得舍命取之了。
众所周知的鹦鹉螺堪称“上苍的神秘使者”。它来到世界上,告诉了我们许多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秘密。无论是其活体、螺壳,还是化石,每只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价格应该算价廉物美了。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贝壳长达2米,重达250千克。打开这样的贝壳,需要300千克以上的力量。那是体形最大的贝类——砗磲的贝壳。1934年5月,在菲律宾巴拉望海湾,一个小孩不幸被砗磲夹脚溺水而亡。人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贝壳打开。不料,开壳之后,竞发现了一枚长241毫米、宽139毫米、重达6350克的珍珠!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当时的价值为408万美元,后来,珍珠一直被保存在美国旧金山的银行金库里。除了珍珠,那个大贝类的价值肯定也非同一般。
然而,这依然只能算小巫见大巫。因为还有更出名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三名宝”。“二名宝”其实是3种腹足纲宝贝科虎斑宝贝的贝壳,简而言之就是3种虎斑贝。不过,你可千万不要搞错。它们绝非寻常之辈,而是极其珍奇的个体。那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国宝”。每采集1枚“三名宝”,都要兢兢业业载入文献,说明具体的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并由权威人士来命名。
据《原色日本贝类图鉴》(保育社,1960)的记载,第一种“三名宝”由黑田德米博士发现,日本贝类学奠基人平濑与一郎命名,1913年载入文献,迄今只有2枚。第二种由日本贝类学会科学家朗富德(Langford)命名,迄今有30枚。第三种由日本贝类采集界的前辈寺町昭文命名,迄今10枚。后两种均由黑田在1938年载入文献。“三名宝”异常华美端庄、色泽迷人,瑰丽无比,均带高雅的红色,是名副其实的宝贝,当今全世界总共才有42枚,比我们的大熊猫还要珍贵!这可真的是无价之宝。不用说,无论给多少钱,日本人打死也不会卖的!
[责任编辑 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