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是南疆重镇,也是最能体现维吾尔族文化的地方。它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为邻,西靠帕米尔高原,东北与阿克苏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名的阿图什拌面就是出自此地)相连,东南与著名的墨玉产地和田相连。喀什地区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有人曾经说,如果没有到过喀什。那就等于没有到过新疆,由此可见喀什在新疆的文化地位中有多重要。 一般人所知道的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在精英的层面就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福乐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和他的《突厥语大辞典》;而在大众的通俗层面则无疑要属耳熟能详的香妃的传说和阿凡提的故事。除了阿凡提,前面的几个都是出自喀什。因此,喀什的老城、艾提尕尔清真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以及香妃墓可以说是构成了喀什最根本的文化记忆。其中,香妃无疑是最让人感兴趣的,一是她那绮艳哀婉足以引发人们种种浪漫的幻想,二是她那扑朔迷离的身世足以勾起人们的好奇之心。
“香妃墓”远比它的正名阿巴克霍加麻扎(麻扎在伊斯兰语中是墓的意思)更有知名度,大众文化与民间口传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这里是历史上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巴克霍加及其家族的群体墓地。传说,在阿巴克霍加后裔中,有位叫伊帕尔汗的女子,曾被乾隆皇帝封为香妃,死后运回喀什也安葬在这里,因为香妃的传说在民间的流传影响超出了对于政治家族的关注,所以人们更习惯于称之为“香妃墓”。
阿巴克霍加麻扎位于喀什市东北郊约5千米处的浩罕村,缓缓开车过来,还没有到目的地,树木丛荫中的维吾尔民居的特色风格就让人领略到了异族情调之美。阿巴克霍加麻扎是一个构筑精美宏伟的古建筑群,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特色。游人并不多,门口有维族大婶在兜售香妃蝴蝶,精致可爱。
一般现在汉族人心目中的香妃往往来自于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关于回部(这里的回部并非回族,实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域民族的混合族群)首领之女“香香公主”的描写。小说最后写到香香公主自杀后埋入坟冢,霍青桐不愿意妹妹葬于异乡,带人打开坟墓。众人刨开坟墓,只闻到幽香扑鼻却空无所有,只见到一摊碧血。这个时候有一只玉色的大蝴蝶在坟上翩翩起舞。陈家洛于是题了“香冢”两个大字,又写了一首铭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传奇在浪漫激素的催化下总是凄美绝艳,现在阿巴克霍加麻扎门口卖的香妃蝴蝶就是根据这个忧伤的情节创造出来的。当然,此香妃并非彼香香公主,而小说主人公陈家洛写的那首铭文其实是刻在北京陶然亭旁边的“香冢”墓地石碑上无名氏的作品。外面的墙上有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画的香妃肖像,确实很漂亮,不过却不是此地维吾尔族女人典型的相貌。
如今,从外观看,阿巴克霍加麻扎已经在岁月中剥蚀了最初的光彩。不过,依然可以看到最初的光华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有蓝底白花的琉璃砖。进入里面,顶部是琉璃砖贴面的穹隆半圆顶,上有一筒型小楼和一弯新月,气势恢弘、庄严宏伟。墓室的四周墙上,罩以绿色琉璃砖和黄蓝相间的瓷砖镶嵌,显得圣洁、晶莹。内部的墓台上,按照辈份、性别,严整地排列着大大小小58个坟丘,每个坟丘前面都有名字,上面覆盖着彩色斑斓的锦缎和丝绸。被称为香妃墓的石棺坐落在墓室的东南角上,并没有丝毫显眼和特殊的标志。
有关香妃的传说很多,后世的演义更多,清宫戏中比比皆是,比如《环珠格格》、《风流才子纪晓岚》中都有相关情节。在这个版本的传说中,香妃是回部首领霍占集的妃子,生来有异香。乾隆知道后心生向往,嘱咐将军兆惠去访查。兆惠率军平定新疆,掳获香妃回到北京。乾隆惊为天人,宠爱异常。可是,香妃抵死不从,身上暗藏匕首,保护自己的清白,有次竟然刺伤了乾隆。太后知道后,乘乾隆不在宫中,把香妃赐死了。
然而,小说家言,不足为据;传说口碑,鲁鱼亥矢。那么真正的香妃究竟是谁,她的经历究竟如何呢?1979年10月,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的裕陵(也就是乾隆帝陵)的裕妃园寝内,发现了真正的“香妃墓”。当时,位于宝城东侧第二排第一号的容妃地宫前踏垛塌陷,在清理修补时,发现地宫内积水很深,石门敞开,一具红漆棺木的棺侧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已空空无物,墓室不知何年曾经被盗掘。在杉木红漆棺头,有手书的金漆行文字迹,是伊斯兰文的《古兰经》:棺外西侧发现一具头骨和一条花白的发辫,上面结有红色的头绳;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花、缂丝袍褂的残片和袍料,一条黄色八宝花绫织成的“哈达”;其它各色的宝石、猫眼石、钻石、珍珠等。从清宫档案及香妃生前遗物来看,容妃就是香妃,是乾隆帝41位后妃中唯一的维吾尔族女子,生卒年为公元1734~1788年。她是秉持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容妃之兄图尔都曾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功,被清廷召入京都封为一等台吉。乾隆25年,容妃入宫,最初的封号是和贵人,时年27岁。入宫后,因很得乾隆宠爱,两年后,被册封为容嫔,又六年,擢升为容妃。容妃进宫以来,一直穿着回族朝服,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一直由回族厨师侍候。容妃曾多次随乾隆帝南巡和东巡,观赏苏杭美景,游历泰山、曲阜风光,拜谒盛京祖陵等,得到乾隆帝的格外善待和赏赐。乾隆53年,55岁的容妃去世,奉安裕妃园寝地宫。大量的史实和物证表明,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既不是霍占集的妃子,也没被皇太后赐死,更没有埋葬在新疆喀什。
阿巴克霍加麻扎墓室旁边贴在墙上的说明基本认同香妃就是容妃的说法,说是因为她体有异香,所以被人们称作“香妃”。其实,所谓的“异香”并不是一般的植物香或者麝香等动物的香味。那是一种长期吃羊肉所必然带有的气味。不过墙上的介绍写的是,容妃去世后遗体迁回来埋在了这里,这可能是个以讹传讹的误笔。
主墓室东面是普通人的墓穴,数量很多。讲经堂后面还有一个建于1873年的加买清真寺,现在一到主麻日(礼拜的日子),还会用作信徒的会场。这个已经有140多年的老建筑排水系统很不错,上面有挖成槽的木头,下面则是一个个小洞。厅堂中间有个四极的阿訇座椅,据说是阿巴克霍加实现了政教统一之后,认为自己功德超人,所以在一般君主的三级椅子上再加了一级。出门右边的高低礼拜堂没有什么东西,因为伊斯兰教不讲偶像崇拜,所以没有雕塑也没有壁画,其宗教装饰艺术也多以植物为主。门外还有个圣水池,是信徒礼拜前净手净脚的地方。
墓室的隔壁就是个果园,进去可以自己动手摘葡萄和梨子吃。竹篾覆盖的凉棚下有个舞台,维吾尔少女和男孩不时上台表演舞蹈。喀什被称为“歌舞之乡”,1000年前喀什歌舞就传到了中原,隋唐时代,喀什的音乐.和舞蹈誉满长安。现在喀什的民族歌舞更是独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乐舞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歌善舞是维吾尔族人的天性,他们无论男女老幼,情之所动,兴之所至,都会翩翩起舞,引吭高歌。维吾尔族舞蹈有的质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有的规模宏大,具有现代色彩;有的以粗犷豪放、鲜明跳跃见长;有的以浓郁雍容、深沉悠长显胜。
看到舞台上那些或者深情缱绻,或者英姿飒爽的女孩子,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二三百年前的香妃,是否也曾经这样在北京的红墙绿瓦之下翩翩起舞呢?
责任编辑 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