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双性恋

最近上海市的一件离婚案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新婚不久,妻子对丈夫若即若离,丈夫留心调查之下,却得到令他难以接受的结果——破坏他们婚姻的第三者竟是女人,与自己相识相知相恋了整整5年的妻子其实是个双性恋者。无奈之下,丈夫以此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双性恋,他们的这种性状态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情感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不因性别决定性欲望

  

  当代性学家布兰查德主张用性状态取代性取向。他认为,人类个体的性状态大体可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和无性人(即感受不到异性或同性吸引,不参与任何性活动的人)。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性学家金赛拒绝把人两极化,并质疑“同VS异”二元对立的单一性向模式,指出人类的性取向并非割裂分离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多元混杂,含糊难分的连续体;不同性取向并非彼此排斥的对立,而是程度级别不同的等级度数。金赛研究发现绝对的同性爱者只占(50年代美国)人口4%,绝对异性爱者占50%,其余人口占46%。这显然是极具震撼性的发现。所以金赛研究的出现,显然给了道德家一记耳光。金赛拒绝回答“同性爱成因”等假设问题,严斥什么“破碎家庭”、“童年创伤”等主观臆测。他说:“就算消灭所有同性爱者,他/她在下一代中仍然会出现。因为自人类历史开始,同性爱就是人类基本潜能的一部分。”

  双性恋者既不反感异性,也能接受同性,可以同时较稳定地与同性和异性保持性关系,并获得性满足。他们在性取向上没有性别意识,而只有快感需求,他们不是因性别来决定性欲望或性行为。双性恋者通常与配偶关系良好,性生活较和谐,他们既珍惜自己的婚姻生活,又不能割舍与同性性伴的交往。双性恋者在与同性和异性发生性关系时,都能得到满意的快感。有人甚至认为他们比单性恋能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般妻子比较能够容忍丈夫有男朋友,不能容忍他有女朋友,所以如果丈夫和男朋友交往往往不会干涉。对于男双性恋者来说,一旦被发现,就看妻子的容忍度了。丈夫往往不愿意离婚,毕竟家庭还是生活的根基。如果妻子能够相信他改变自己的誓言,他可以暂时和性伴侣分手,以维持婚姻,但是风雨过后有机会还是会寻找的。

  

  双性恋的形成

  

  双性恋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的情感经历有关。人们一般把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这段时期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少男少女都有一种回避并排斥与异性深入交往的心理,同性间易形成“同性伙伴集团”。倘若涉及到性行为,就会结成同性恋关系。据有关调查,10%的少男与5%的少女在此阶段有过同性性行为。进入青春期,人就有了性欲和性满足的要求。因未达到婚配年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个是手淫或遗精(男性),一是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再一个就是同性性行为。比较而言,同性性行为最安全(不易觉察,常被忽视)、最经济(无须付费,容易满足)、最方便(彼此接触机会多,相互了解)。若停滞在对同性伴侣的依恋心理上,迷恋曾经有过的性快感,就会变成同性恋或双性恋。但绝大多数人会走出这一阶段,终止同龄人间的性游戏,出现性取向转移。

  有一部分境遇性同性恋行为通常是在环境因素下被迫做出的选择,因此又被称为“假性同性恋”。所谓境遇是指缺乏与异性交往、单一同性高度集中的场合,如监狱、军队、矿区、施工队、寄宿学校、远洋轮船以及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偏僻乡村等,此时的同性恋活动主要是因异性恋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或替代。一旦有了正常生活环境,往往会改弦更张,但是也会保留或多或少的双性恋倾向。

  

  历史上的双性恋名人

  

  双性恋不是现在才有,历史上和现代社会都不乏其人,其中有许多是对人类社会有影响有贡献的人。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大帝、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英国诗人拜伦、英国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俄国作家果戈里、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英国心理学家哈夫洛克·蔼理士;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法国演员阿兰·德隆;意大利服装设计师吉安尼·范思哲……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双性恋人物在各阶层都存在:皇帝英明如汉武帝,昏庸如汉哀帝;对朝廷有功的将军如汉代霍光,孔武有力如明武宗所宠信的江彬;祸国者如汉董贤,清代和砷;艺术家如汉代音乐家李延年,清代郑板桥等。这些人统统拜堂结婚,生儿育女,从没有以“同性爱者”自居。中国文化从不会按“性行为”把人分类。同性爱者、异性爱者、双性爱者,这些概念、词汇都不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只要表达自然正常的情感,不搅乱人伦宗族秩序,同性交合并无不妥。

  

  尊重个人的性选择

  

  同性恋不代表道德有问题,就像有的人用左手吃饭写字一样,就像你喜欢这个人而不喜欢那个人一样,只是一种个人喜好或者习惯。关锦鹏导演,胡军和刘烨主演的《蓝宇》和李安导演的《断背山》,都是描写男人之间的同性恋,《断背山》得了奥斯卡奖,《蓝宇》得了金马奖中的5项大奖。通过影片,我们看到同性恋者的感情也是很真挚很深沉的,可以是生死之交,和异性恋没有区别。为什么得奖,就是因为它敢面对非议揭示真理,拆除人们对同性恋误会的樊篱,让人们看到同性恋不是人们过去认为的:品质不好,有毛病,传染艾滋病的罪魁祸首,应该迫害、鄙视和排斥……让人们把有这种性取向的人当成是正常的,是他自己的私事,尊重他的性选择和给他选择爱人的自由。

  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多数会被迫与异性结婚,但这种状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有所改变。如1988年12月,丹麦国会通过“同性恋婚姻法”,使丹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在宪法中明确禁止歧视同性恋者的国家南非,于2000年11月立法授予同性伴侣拥有与异性婚姻一样的遗产继承权利。美国国家法律不承认同性婚姻,但是,有一些州和一些大城市立法承认同性婚姻。

  多元化的社会能够宽容不同性状态的存在,而这种尊重人权的做法,必然也会给双性恋者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避免他们人生的尴尬和对无辜者的牵连。

  

  同性恋者的婚姻

  

  我国男同性恋(含男双性恋)人口总计约1800万,其中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进入城市的15-60岁的男同性恋者大约800万。女同性恋者人口约900万。同性恋者人口总数大约2500~3000万。据民政部门解释,按照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婚姻法规定,禁止同性之间结婚。为顺应传统婚姻文化,我国男同性恋者中约70%~80%已婚或将结婚。张北川教授的调查发现,平均约30岁的男同/双性恋者,约1/3已婚;未婚者中约60%的人确定将要结婚和有可能结婚;约50%的男同/双性恋者与女性性交过。

  [责任编辑]姜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