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学者在评价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说,一些伟大的实践,可以提出积极的命题。但是,若是试图在这些命题之上,“再进一步”提出没有实践基础和实践价值也无法求证的问题,则不仅可能浪费思想,而且可能误导舆论。
这段评价如果是就尤努斯博士获奖而得出穷人比富人更有信誉是不正确的,也许说得过去,但就人的认知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而言,可能言过其实。在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无法求证的问题”并非就是“浪费思想”和“误导舆论”,有时还可能恰恰相反。
眼下对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而进行的种种论争就涉及这个命题。赞成并力捧中医的人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医的很多理论和实践一时不能被证实或不能全部证实并不意味着中医不科学,因此不能否认中医的科学性,更不能取缔它。现阶段不能求证或全面证实的问题并非就没有价值,也谈不上“浪费思想”,更不是“伪科学”。
科学探索的本质之一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事实提出许多假说,这些假说正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有的可以被证实,有的暂时不会被证实,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被证实。不能证实的命题并不能抹杀它们的积极意义。这种意义就是,让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和多层次来理解问题,并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长期存在,也才有尚待完善的“元素周期表”的存在,更有霍金的一些纯粹是假说而且很可能是长期都印证不了的理论的流行,比如时间理论。在霍金看来,时间可以倒流,人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穿行。这个命题,不仅难以检验和证实,而且有人提出了反驳。
比如,普利高津就认为,真正的时间是不可逆的,无论怎样历史都不可能重演。在时间的理论和假说上,无论谁的假说永远都无法证实,也不能说他们的理论就是无价值的,更不能说霍金和普利高津在浪费思想。而且,正是有霍金和普利高津的一些难以证实的理论和假说的存在,才有可能启发人们进一步的探索,最终找到更接近事实真相的答案。而且,即使实践永远也检验不了他们理论的正确与否,也不能断然就说他们的理论是在误导公众。
无论是何种学科,也无论是人类的何种探索,不能实证的假说和理论都是有某种程度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想像的翅膀,不仅能引导人们广开思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且是人文学科创作的源泉之一。
对于现时不能证实和不能全面实证的问题,不妨采取两种方式来对待,一是战略上的,允许其存在,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二是战术上的,在认同和借用的时候采取谨慎的方法,就像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态度。对可以验证的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给予诺贝尔物理奖来承认,对于其不能完全验证的相对论,予以其存在的权利,但并不排斥它。因为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至少也可以作为一种参照物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