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瑶俗“耍歌堂”

瑶族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位居13,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全国瑶族人口共有263.74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山岳地带。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境内崇山峻岭,连绵百余里。在这蜿蜒起伏的群山中,千姿百态的峰峦,虚无缥缈的云海,深邃神秘的溶洞,气势磅礴的瀑布,莽莽苍苍的森林,迂回曲折的溪河流水,遍布山野的奇花异树,出没山林的珍禽异兽……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绮丽多彩的山水风景画。自古以来,充满神奇色彩的连南瑶族聚居区就被誉为“锦绣瑶山”。

  连南瑶族有排瑶和过山瑶之分,排瑶因习惯聚族而居,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所以被称呼为“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迁徙无常,“食尽一山过一山”而得名。排瑶分布居住的地方,在明代已经形成了“八排”,曾有“八排二十四冲”之称。排,即聚居数千人的大山寨;冲,即居住数百人以下的山村。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为了改善瑶民的生活环境,逐年拨出专款,帮助瑶族群众移居下山,排瑶大部分已迁离原高山居住地,搬到山下平地田峒的地方定居。 “耍歌堂”乃排瑶传统的庙祭,以祭祀民族祖先为主。相传瑶族的祖先盘古王的诞辰是农历十月十六日,又适逢秋收结束,为纪念祖先和欢庆丰收,瑶家便于农历十月十六日或稍后的日子举行“耍歌堂”祭祖活动。清代姚柬之《连山绥瑶厅志》记载,“瑶岁有墓祭,有庙祭。庙立于野,凡隶排者皆祭之,如群姓之大社也”,拜祭的木像称为“阿公”,“既拜而食,既饱而歌。鼓角齐鸣,男女杂坐,拂衣而起,奋袂低昂,顿足起舞,乐莫极于斯也”。过去排瑶每个大山寨均建有盘古王大庙,旧俗以“大庙”为单位举行庙祭。每个大庙3至5年主持一次,反复轮流,连续不断。“耍歌堂”活动一般为时1天至3天。

  节前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排里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各家各户也预告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坐歌堂。临近节日时,便开始宰牛猪,杀鸡鸭,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

  农历十月十六这一天,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炮三响,接着铜锣叮哨,牛角嘟嘟,长鼓梆梆,迎来传统的节日。“耍歌堂”第一个仪式,是“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接着由瑶排一老人,即村上最有权威的人,鸣锣率众游行。老者后面跟着两名壮男,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带叶的毛竹(碗口粗大,3丈多长,谓“幡竹”),竹枝吊挂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饰物。幡竹之后是抬神像队伍。人们把大庙里的神像请出大庙门,抬着穿街过巷,以示游神;继而分别是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女歌舞队以及扛着长矛大刀、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手队,浩浩荡荡,沿着村寨街巷逶迤而行。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拐弯处,都有人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游行者备挂袋领收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相饮而尽。此刻,排瑶山寨,人流舞长龙,盛装显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伴随着的“哨哨、呜呜、嘟嘟、嗡嗡、乒乒、乓乓”等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

  游神结束,众人先分享酒饭佳肴。痛饮一番之后,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起舞”。这时,排瑶的姑娘们身穿盛装,颈系银圈,头上盘着用野薏米串成的珠子,姗姗而来。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远飘山外。随后,瑶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装,腰挂长鼓,从各个山寨闻歌而来,在姑娘们面前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青年男女拉开对歌的序幕。一般先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男女青年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互诉衷肠,借此机会选择佳偶,以歌传情、以歌定情。

  “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中“心环节”,旨在纪念祖先迁徙路程中漂洋过海的艰辛。相传排瑶祖先迁徙时曾漂洋过九州,他们在歌堂坪上插36支竹枝,挂上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表示九州。竹枝每隔2米插一支,四边各9支,成方块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持法器、念瑶经在前开路,跟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长的队伍,围绕着竹枝(州府)来回转悠,每个州府绕转9周,以示重归“九州”路。

  “耍歌堂”,顾名思义,重在耍歌,坐歌堂。瑶家有唱不完的歌,整个“耍歌堂”活动期间,都以歌为主题。老人唱历史歌、生产歌;男人唱打猎歌、祝酒歌;女人唱绣花歌、育儿歌;未婚男女唱情歌、恋歌。当人们唱够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进入驱赶“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3人用黑、黄、白3颜色涂脸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身挂3斤猪肉在前面跑,后面群起而追之。有的举刀拿斧,有的拿锄拿棒,呼喊着“杀呀!追呀,打呀!抢他们身上的猪肉!”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拼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逃跑。“追打三怪”象征驱邪赶鬼。

  “耍歌堂”最后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神像送回庙宇。当夕阳西下时,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已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席间,宾主开怀畅饮。瑶老们当着亲朋好友开唱古歌,多是叙述神话或祖先故事,重温民族历史,通宵达旦。

  建国后,当地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非常重视排瑶“耍歌堂”节日盛会,改革开放以来,连南排瑶各乡镇都先后举办“耍歌堂”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前后,歌堂开唱,游客云集,热闹非凡。各排除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内容和形式之外,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增加反映现代生活的文艺节目。同时对传统节目进行艺术加工,使这些节目日臻完美,增强艺术感染力。1992年,连南瑶族“耍歌堂”被国家列为中国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从此,瑶族“耍歌堂”名声远扬,成为瑶族风情旅游的“重头戏”、“闪亮点”。2005年“耍歌堂”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

  

  责任编辑 姜 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