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率已降到最低点
据国家统计部门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2004年的 26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慢于同期 GDP 年均递增9.4% 的 2.4 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额占GDP 的比例为消费率,由1978~1990年13年平均50.8%降为1991~2004年15年平均 46.2%,下降了4.7 个百分点,其中 1981年为最高年达53.6%,2004年为最低年达43.1%,高低相差10.5个百分点。
从世界消费率看,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1999 年,低收入国家平均为81%,中等收入国家为74%,均高于我国40%~50% 的水平。我国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率过高,改革开放以来的前13年平均只有27%,后15年提高到39.5%,上升了12.5个百分点;与消费率相反,从1981最低年的19.8%上升到2004年最高年51.5%,上升了31.7个百分点。存在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投资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低下。1978年以来,投资效果系数和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逐年降低,至2004年,分别比1978年降低了48%和49%,低效率使我国经济陷入了“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低消费”的怪圈。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虽比改革开放前有很大提高,但与GDP增长的比例不协调。如工资总额占人均 GDP 的比例,由 1990 年的 15.9% 降至 2004 年的12.3%,最低是2000年,只有11.9%,反映了劳动力价格偏离价值。低收入者的工资偏离价值更大。据社科院人口所的调查统计,20多年来,农民工对GDP的贡献率达21%,但工资却比城市劳动者少1000多元。由于劳动者工资偏离价值,必然影响消费,从而使经济缺乏内需的拉动力。
贫困人口接近一亿
近年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基尼系数由1984年的0.26扩大至2004年0.5以上,20年中几乎扩大了1倍。我国的贫困人口随着贫富差距扩大而居高不下,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的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约有2亿人;亚洲开发银行按照支出标准估计,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为3700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004年为2610万人,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合计为7587万人。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11.8万户住户的调查资料测算,2004年我国城乡贫困人口有 9145 万人,占总人口7%。
贫困人口是社会最弱的弱势群体,在农村主要是:低收入农民、农民工、丧失劳动力、无谋生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口、五保户、孤寡老人等;在城镇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病残职工、早退休的企业职工、高龄病残孤寡老人、无赡养的病残老人等。贫困人口的购买力很低,据2004年住户调查,农村低收入户的生活消费支出只有1248 元,比农村平均低43%,比高收入户低 70%;城镇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只有2855元,比城镇平均低60%,比最高收入户低83%;家电拥有量的贫富差距更大。可见,贫困人口购买力低下是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住房需求矛盾突出
住房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离小康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城镇居民中缺房户、拥挤户和危房户均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住房需求旺盛而引发了房地产开发热,从2004年3月起,国家对房地产开发过热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95年的3149亿元增至2004年13158亿元,增长了3.2倍,占城镇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例由20.1%上升至2004年的22.3%,房地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了30%,2005年1至9月增至10378亿元,比上年同期又增长24%,仍占总投资22%。
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目前仍比较突出,存在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与高房价不相适应的矛盾。2005年,住房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5.6%,是上升最快的一类指数,反映了房地产供不应求,2005年1至9月住房销售面积达3.13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3%;但同时又有大批住房空置,积压了大批资金。这种反常现象反映出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如住宅建设中的中高档、大户型高价房多,经济适用房、小户型低价房少,而城市中的缺房户大多是中低收入者,他们有需求而买不起房。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尽量压低成本,取得低地价、低利贷款。例如,据福州市物价局公布的房价成本,房地产项目的利润率平均为 50%,最低为 20%,最高达 90%;珠海的一些楼盘利润率也高达60%~70%;据国家税务局估算,税费及房产税利润占房价 60%,建筑成本只占 40%。低投入、高利润、高房价,使开发商大多成了富豪。在销售环节中炒房团的投机炒作也扰乱了房地产市场,造成投机需求和消费需求并存的局面。
缺房户普遍买不起商品房。据《个人理财》杂志调查,以北京1个普通3口之家为例,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万元,3人收入为4.69万元,年结余2.67万元,如买1套70平米的两居室约需60万元,为其16.3年的积蓄。另据37个大城市统计,买两居室需要30~65万元,需14至21年的积蓄。中低收入者盼望有大量的低租房和低价经济适用房上市,但2004年经济适用房的投资比上年下降了2.5%,2005年1至9 月同比又下降了12%;经济适用房投资占住宅投资的比例由 2003年的 6.1%,降为 2004年的 4.6%。有的地区还停建了经济适用房,使经济适用房成了稀缺资源。2005年北京销售经济适用房时出现数千人排队数周拿号的现象,与此同时,大量的高价房销售不出去。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23亿平米,空置率高达26%,其中空置住宅达6000多万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国际合理空置率 5%~10% 的水平。
教育、医疗压力过大
2004年城镇教育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7.8%,人均支出514元,比2000年增长了41%,年均递增9%。教育经费的短缺客观上造成了学校的乱收费,据估算,近10年多收家长费用共约2000亿元,使居民不堪重负。有人计算过,我国大学学费和住宿费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按支付能力计算,是世界大学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家中有在校大中学生的家庭势必降低生活水平;对农民而言这个压力就更大,不少贫困家庭只好借债度日。农村的义务教育也是农民的沉重负担,不少家庭交不起书杂费,初中辍学率高达 20%~50%。
2004年城乡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例分别占居民消费支出的7.4%和6%。由于近几年医疗和药费成倍增长,城镇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1992年42元上升至2004年的528元,增长了12倍,占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农村人均医疗费从1989年的16.4元上升至130.6元,增长了7倍。医疗改革虽对药品进行了 17次降价,但收效甚微,虚高的药价主要是中间商层层回扣,有的药品竟从几元涨到几十元。据卫生部第三次医疗服务调查,当前城镇居民中有一半左右、农村有87%的农民无任何医疗保障,需自费负担医疗;缺医少药在农村比较突出,约有40%~60% 的人因看不起病而致贫、返贫;中西部地
区因看不起病而死亡的比例高达 60%~80%。由于教育、医疗和住房3项支出对居民压力较大,许多家庭为了筹措教育费、住院费或购房,往往要压缩日常消费,加大储蓄,以防后顾之忧。因此,近几年即使利率很低,储蓄额却迅猛增加,2004年底储蓄余额为11955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年均递增17%,2005年 9 月底又比上年同期增长18%,储蓄占GDP 的比例由1990年的38%提高至2004年的87%。储蓄的迅速增长虽支援了国家建设,但对拉动内需极为不利。百
[责任编辑]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