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出身最卑微的一个,是个真正的草根皇帝。他小时候作过放牛娃,少年时代遭遇灾荒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他作过小沙弥,后来参加红巾军,从小兵做起,成为起义军领袖,并最终削平群雄成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制定了明朝的基本政治军事制度,不仅在明代有开创之功,有些直到清代还在沿用。但另一方面,他生性多疑,性格残忍,广设特务机构,大兴文字狱,屠戮功臣,留下了一段腥风血雨的专制史。
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兴宗,小名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参加红巾军之后才取的。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东乡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人。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奇诞生”的传说,伟人的出生往往有神秘的预兆,以说明他们的天赋秉异,朱元璋的诞生也被戴上了神秘的光环。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怀孕时,曾经梦到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从梦中惊醒后仍余香满口。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邻居们以为是失火了,忙奔走相救,结果虚惊一场。据说朱元璋的长相也很奇异,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奇骨贯顶”就是脑门上隆起一块怪骨,实际上长相是很丑陋的。
朱元璋小时候经常替地主放牛看羊,在一群小伙伴中早早就显示出了出众的魄力和领导才能,他反应快、分析事情准确,是公认的孩子王。而这一群小伙伴中就有日后为他打天下的开国大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人。
元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遇旱灾蝗灾,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又加上瘟疫流行,死人无数。在这场灾难中,朱元璋一家死了5口人,朱元璋的父母都死去了,这一年朱元璋17岁。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只好到当地一座小庙——皇觉寺里当了小沙弥。沙弥就是没有受戒的和尚,在寺院里的地位是最低的。有一次,大殿上供奉的大红烛被老鼠咬坏了,朱元璋被长老责罚了一顿。朱元璋非常气愤,提笔在大殿的伽蓝神像背后写下了“发去三千里”5个字,把神仙给充军发配了。这虽然是一件稚气可笑的小事,却也体现了朱元璋从小就有过人的魄力和反抗精神。
人寺不到两个月,寺里的生活也维持不下去了,和尚们只好外出云游化缘,朱元璋在外云游流浪了3年。3年中,他走遍了淮西大地,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经验。这3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朱元璋在流浪中接触到了不少这样的宣传。
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朱元璋童年的伙伴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给朱元璋来信邀他加入。就这样,25岁的朱元璋放下钵盂投奔了红巾军。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从小兵做起,他作战勇敢又有头脑,处变不惊,很快就受到了郭子兴的器重,把他提拔为亲兵十夫长,调回帅府当差。朱元璋不爱说话,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往往点石成金,—语中的。几个月后,朱元璋在军中有了较大的名气,连郭元帅也渐渐视作心腹,经常与他讨教一些主意,最后竟言听计从起来。郭子兴有个养女,是去世的好友马公的女儿。郭子兴觉得朱元璋是个人才,就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朱元璋为朱公子。这个马氏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共过患难,两人情深意笃,感情一直很好。马皇后是个很贤德的皇后,无论是在起义军的南征北战中还是在明朝建立以后都给过朱元璋很多帮助。刚开始郭子兴虽然很器重朱元璋,但他脾气暴躁气量狭小,有一次竟因为谗言把朱元璋囚禁起来,不许吃饭,马氏冒着危险亲自到厨房里做馒头偷送给朱元璋。在军中,马氏也能给朱元璋出谋划策。有一次,朱元璋率主力先渡江,马氏担心元兵突袭,于是不等朱元璋下令,就迅速带领眷属后勤紧急过江,过江后元兵果然追到。由于马氏的果断决策,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疑心很重,统治残暴,大杀功臣,马皇后经常劝谏:“宜赦小过以全其人”。曾经担任太子老师的明初大文人宋濂已经年老退休返乡,因为孙子犯罪也被逮到京师判处死刑。马皇后与朱元璋一起吃饭的时候,流着泪不肯吃肉,朱元璋吃惊地问是怎么回事,马皇后说,老百姓家里给孩子请个老师还知道要恭恭敬敬地礼待,何况是皇帝家呢,现在太子的老师要被处死了,我不吃肉是在替孩子们为老师服丧呢。在马皇后这样的劝说下,宋濂终于被赦免了死刑。马皇后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见识和杰出的才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悉心补救朱元璋政事上的弊病和缺失,难怪朱元璋把马皇后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当时的红巾军内部争权夺利,将领之间有很多矛盾。朱元璋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集到了七百多人。回到濠州后,朱元璋不满红巾军首领的勾心斗角,只带领徐达等24名心腹离开了濠州,南略定远。在转战途中朱元璋的队伍不断壮大,很快就发展到了3万多人,后来的开国重臣李善长等人也在这时候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的羽翼渐渐丰满了。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掌握了红巾军的兵权。这时,朱元璋采纳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一策略帮助朱元璋进一步增强了实力。
削平群雄,建立明朝。朱元璋的根据地在应天,当时割据四方的群雄还有长江上游的陈友谅,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东南的方国珍,南边的陈友定。朱元璋首先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地区。这时候进攻元朝大都,推翻元朝统治的时机成熟了。朱元璋的北伐军节节胜利,很快就攻下山东、河南等地。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元顺帝逃往漠北,统治中原长达99年的元朝灭亡了。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经过16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休养生息与加强皇权
明朝建立伊始,中国经过近20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政策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帝权与相权的矛盾自古有之。伊尹放太甲,成王疑周公便是极早的例子。霍光、曹操、司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都是以相权压倒帝权的突出人物。每逢改朝换代,君相之间的权势总要有些变化,总的趋势是帝权不断上升而相权不断下降。到了明代,朱元璋觉得宰相对帝位终究是个威胁,最后终于把这个行之已久的宰相制给废除了。废除了宰相,原来宰相的权力分给六部,而草拟诏书、审批奏折等文书工作则由内阁大学士承担。废除宰相后,君权更加增强了,对于帝位的稳固是有利的,在明代十六位皇帝中,童年即位为帝的有好几个,另外还有多年避居深宫不理朝政的,然而帝位都很稳固,没有出现权倾一朝、足以代立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取消了宰相制的功劳。
设五军都督府。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中到了皇帝之手。
专制统治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革命功成,天下底定,龙袍加身,朱元璋开始利用特务组织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实施大规模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清洗。开国元勋李善长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曾明确地把他与汉初的萧何相比,然而对他的猜忌也最大。李善长在受封的第二年即称病退休,回家闲居。朱元璋仍不放心,非要把他置之死地而后快,终于在9年以后,借胡惟庸谋反案把李善长牵连进去。恰巧当时天象上出现了预示灾异的星变,按占星的解释,星变主折伤大臣。朱元璋遂乘机下诏处死李善长。他全家70余口也全都惨遭杀害。
刘基(刘伯温)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并博通经史,曾经为朱元璋平定天下数出奇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朱元璋却嫉妒他的才干和威望,在明初大封功臣时,只封他一些虚职,并且在第二年即迫不及待地命他回家养老。刘基在乡间隐居,闭门谢客以躲避灾祸,可是灾祸仍无情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对他心怀不满的胡惟庸向朱元璋诬告,说刘基试图在一处有“王气”的地方为自己建造墓地,居心不良。朱元璋本来就对刘基心怀戒备,因此很容易就听信了这些谗言,下令剥夺刘基的俸禄以示惩罚。刘基诚惶诚恐地赶赴京师向皇帝请罪,不多久即因恐惧和忧郁而身患重病,后来因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开的药而不明不白地死去。据野史所说,实际上是朱元璋指派胡惟庸毒死了刘基。
另一个功勋卓著的大将徐达,也死得不明不白。明洪武十七年,天象上出现了以下犯上的凶兆,朱元璋顿感不安。他把这个凶兆应在徐达身上。第二年,徐达身患重病,背部长了一个痈疽。病愈后,医生叮嘱他,以后切忌食河鸭,一吃就复发,一发即无救。可是朱元璋却特意派人给他送去蒸鸭,这其实等于赐死。皇帝赐食,如果不吃就是违抗圣命,不仅难逃一死,而且还要连累全家,徐达只能含泪拜食,几天后就病发而死。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的时期。1382年,出于打击功臣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锦衣卫的耳目遍布朝野,无孔不入,无所不知,这方面流传着很多故事。据说,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还有一个例子,著名儒士钱宰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
朱元璋疑心很重,有时甚至到了极度敏感、疑神疑鬼的程度。他早年做过和尚,所以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学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帝宪”一语,杭州府学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都触犯了朱元璋的禁忌。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13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文官们不得不设计出一种标准的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相关链接:朱元璋的主要传记资料
1.《明史·太祖本纪》: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清代官修的前朝历史。《明史·本纪》的前三章是《太祖本纪》,这是正史中的朱元璋传记资料。
2.《来元璋传》:吴晗撰。196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朱元璋传》是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代表作,该书全面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吴晗先生治学严谨,《朱元璋传》经过20年的艰苦写作,四易其稿得以成书。吴晗的《朱元璋传》至今仍是研究来元璋不能绕过的资料。
[责任编辑]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