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是一个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典雅生活的意境。时至今日,这仍然不失为一种唯美生活的理想。只是今天的人,可能并不了解“红袖添香”这一过程的诸多细节。中国古代的贵族,非常重视气味的作用,决不把周围环境的气味看作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把它当作影响生活质量的大事。所以,他们对各种香料和香具的运用就非常广泛。有随身携带的,有放置于高台的,有薰衣服被褥的,还有用来帮助入睡的等等。
在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曹雪芹描述贾宝玉和芳官一起划拳的时候,说他靠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这个花瓣装成的枕头,优雅得让人觉得不真实,其实,这一点也不夸张。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考古工作者真的出土了一只用天然香草做枕心的华丽枕头。这只枕头的面料用起绒锦、茱萸纹锦和彩绣三种料子拼成,枕头里面则更是填满了一种名为蕙草的香料。蕙草是古代最重要的天然植物香料之一,有很强烈的香气,拿它来充当枕心,做成的枕头既充满芳香,又柔软舒适。可见,用芳草植物做枕心,在中国久已有之。
古人还发现了让香料充分发挥其性能的最佳办法,是将香料做成香饼、香丸,放置在香炉中的炭火上,通过燃烧的炭火不断熏烤,使香气发散开来。在汉代,那些生活讲究的王族阶层十分流行为衣物熏香。在使用被褥前,都讲究要“浓薰绣被”。因此,富贵人家都必备一种叫做“薰笼”的器具,专门用来为衣服、被褥薰香。熏笼形如熏炉,外面再罩上竹笼(或石、玉等材质),衣物可搭挂在竹笼上,形制有大有小,可熏手巾、衣服、被褥等。熏衣熏被既能为衣物添香,又能除菌、辟虫,暖衣暖被可在床榻间营造舒适的氛围。这种风俗一直流行到魏晋。
后来,就出现了“被中香炉”,这是能工巧匠们发明的一种可以置放在被下的小香球,这样就可以在被衾中燃香,即使在夜间睡觉时,香球依然在被褥间暗香浮动,使得香气弥漫于中。这种香球在长夜中温暖的被衾下,幽发暗香,自有一种别样的情愫。
从文献记载来看,西汉时已有现在所说的“熏球”。熏球可算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球形熏炉”。多以银、铜等金属制成,球壁镂空,球内依次套设三层小球,每层小球皆悬挂于一个转轴上,转轴则固定在外面的圆球上,最内层悬挂焚香的小钵盂。这样,熏球转动或滚动时(三维自由旋转),在钵盂的重力作用下,三层转轴相应旋转调整,而钵盂则始终保持水平,不会倾覆,即使在床上和被子里也能使用,故也称“被中香炉”。可以再设底座,便于平放,也可带有提链,便于悬挂或提带。比较简单的熏球仅内套两层小球,则仅能作二维旋转。
据《西京杂记》载,汉成帝时的巧匠丁缓曾制出三层转轴的熏球。目前尚未发现汉代的熏球,但已有多件极为精美的唐代银熏球,与文中描述的“被中香炉”一致。
唐人制作的这种香球,近年已经发现了不止一件,著名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物中,就有两件涂金缕花银薰球。这种薰球的外壳是个圆球,球壳上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内部的装置则巧妙地利用了重力原理,在球体内装置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装置一个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在小圆钵中盛放上燃炭和香丸以后,无论香球怎样滚动,小圆钵在重力作用下,都会带动机环与它一起转动调整,始终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不会倾翻。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首诗《香球》,他对熏球的特点描写道:“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这就是描写一种熏球,它有多层结构,可以滚动但是核心部分却能始终平稳,不会翻转。这就是唐代被中香炉的奇妙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这种香炉是现代轮船用以保证罗盘始终向上的常平架的原型。
在唐代,这种薰球曾称为“香囊”。有唐诗为证,唐代诗人王建的《秋夜曲》:“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大诗人白居易的《青毡帐二十韵》:“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 诗中“银囊”或即指银薰球。当代,人们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宝物中,发现了这种银薰球,当然,现在是国宝级的文物了。
在中国史书《旧唐书》等许多史料中都载有杨贵妃的香囊之事。在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赐死并匆忙掩埋。平乱之后,唐明皇顾念旧情,令人改葬,但墓葬开启后,看到杨贵妃香消玉殒,肌骨已坏,唯有“香囊仍在”。办事人把香囊带回宫中,唐明皇“视之凄惋”。很多学者对这段记载一直感到奇怪,如果香囊是织物,怎么会没有腐坏呢。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物名册石碑上,将现在所称的“薰球”记为“香囊”,由此而知,杨玉环的“香囊”实为银、铜等金属所制的薰球,自然不易腐坏。红颜薄命,帝子多情,这薰球的故事真是令人惋叹。
【责任编辑】 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