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城的消失与发现

集宁路毁于战争?

  

  2002年,内蒙古考古队队长陈永志带领队员在内蒙古右前旗土城子村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一个乱葬坑。根据古代地图所示,在这个区域,曾经存在过一个名叫集宁路的古老城市。许多年来,这个古城一直无人问津,直到政府决定修建高速公路,而公路又必须从古城之上通过,内蒙古考古队才有了机会对这里做抢救性的考古挖掘。

  对于集宁路古城的历史,队长陈永志曾经翻查古书寻找线索:这个古城作为城市建立于金代时的公元1192年,后来在元代,它被升为路级城市(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城市)。然而,集宁路在何时湮灭?在它湮灭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切从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线索。

  对于考古队员来说,乱葬坑意味着两个方面:或者是饥荒和瘟疫,或者就是战争。

  2002年集宁路考古中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在当地老乡的耕地里出现的。这是一个深埋于地下、盛满了东西的大陶瓮,这还是头一次发现一个如此完整的窖藏。陶瓮里有铜镜,有龙泉窑的高足碗,还有一些其他的铁器和零星的瓷器。深埋地底的窖藏又一次证明了战争的存在。当战火临近之时,居民们纷纷闻风而动,他们把无法带走的财物装入牢固的大瓮,深深埋藏起来,希望战争结束之后能够重返这里,取回财物。

  这同样是一个引发无穷联想的考古结果。当年的人们煞费苦心地埋藏财物,最终却并未能像期待的那样重新拥有它们,直到数百年后的今天,这些东西才重见天日。如此看来,当年的那场战争,似乎已经彻底摧毁了集宁路,断绝了人们重返家园的一切念头,抑或是那些埋宝的人们,并没有逃脱战火的杀戮,而使得他们埋藏的财物成为地下永久的秘密。

  

  碎瓷片中的惊人发现

  

  在那个窖藏中,考古队员发现了很多财物,其中出现的一些珍贵瓷器引起了考古队长陈永志的思索。为了准确地鉴定它们,陈永志请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古瓷器专家权奎山。结果是出人意料的:这里竟然包含了当时中原七大窑系的瓷器,几乎涵括了元代中原地区的所有窑系。有浙江龙泉窑的产品,还有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这两个窑都是南方的。另外产自北方的就更多了,产自钧窑系和磁州系的产品,产自耀州窑的产品,同时还有定窑的产品。特别珍贵的是产自山西瓷窑的一些产品,它们在其他地方都是比较罕见的。

  这些瓷器如果发现于中原地区,或者发现于瓷器的产地,可能我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恰恰发现于农牧结合带的内蒙古草原地区,这个农牧结合带发现中原七大窑系的瓷器,而且量非常之大,种类也非常之丰富。七大窑系的发现,使得集宁路从先前的毫无文物价值,陡然变成了一个瓷器考古史上的奇迹。

  而通过对当地土质的分析,陈永志发现,这里不仅无法模仿烧制出当时中原各窑系的瓷器,就连普通瓷器也不大可能烧制出来。由此可以确定,出现在集宁路的绚丽瓷片,的确是来自当时的中原各地。集宁路,似乎具备一种特殊的地位,使得中原各大窑系的瓷器汇聚在这里。那么,这里到底有一种怎样的特殊地位?而这个城市会不会因为拥有着足以炫耀后世的物质财富,而招致了毁灭性的战争呢?

  

  发现商业街

  

  进入2003年,考古队又有了重要的发现:在古城的中西部发掘过程中,一片大面积的房合遗址露了出来。出土的房合遗址规模很大,它们分布在一条将近200米长的街道两侧,显得相当整齐。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每所房合几乎都是相同的结构布局。这组房屋显然有它特殊的用途,根据它的结构特点来判断,它应当是一处非常完整的市肆遗迹。因为临街的房屋,一般情况下,它是没有固定的生活设施的,而且开间比较小,这显然类似于现在的门面房,它是做买卖的地方。

  顺着这样的思路,考古队开始沿着这条街道继续挖掘。当他们挖到古城的最西侧,到达西城墙边缘的时候,一个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的结果出现了:顺着这条街道直着往西走,就直接到了集宁路古城的西门。

  一条直通城门的街道,好比北京的中轴路,它无疑应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街道。而这样一条重要街道,其主要功能是商贸。那么,集宁路作为商贸中心城市出现,应该就能从这里得到证实。而这个结论,恰好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一个北方草原城市,竟然能发现如此众多的中原瓷器;并且,集宁路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它重要的商贸地位,而被破格升为路级城市的。

  

  瓷器上的墨书所提供的线素

  

  2004年,集宁路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这时候,在集宁路上已经出土了相当多的瓷器,这些瓷器,竟然成为研究集宁路城市功能的最好资料。

  陈永志发现,在许多瓷器底部都有墨书。在当时的集宁路,人们显然有在瓷器底部书写、标明所属的习惯。从瓷器墨书上发现了“药铺”、“煎饼铺”、“仁和馆”、“桂春馆”等字样。这些各个行当的书写者无法预料,自己的随笔一书,竟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集宁路古城,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它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利于商品交换的行政结构,还有相应的一些配套设施,或者是附属设施。它的城市功能应当是比较完备的。

  集宁路古城,显然是经过古人长期建设而来的、结构合理、居住条件优越的城市。这里曾经显示一派富庶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云集于此,丰富的商品在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入和输出。这里的富人们享受着从全国各地运送而来的珍贵物资,各种各样的馆舍和设施在城中星罗棋布。

  难以想像,如此成熟而完备的一座城池,怎么会遭到彻底的废弃呢?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战争呢?即便有毁灭性战争在这里爆发,后来的人为什么竟没有兴趣回到这里重新生活,而任由它被历史的风沙淹没至今呢?

  

  改朝换代的战争?

  

  挖掘工作已经进行到了古城外围。考古技工乔金贵对西城门做了绘图记录。在完全清理之后他们发现,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出现的西门瓮城,居然有人类居住的痕迹。这似乎可以说明,当时的集宁路,已经不需要做军事防御。而从当时的历史分析,在元代,集宁路已经位于国家的腹地,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对外防御。这样的推理,让陈永志终于茅塞顿开。如果一旦在集宁路古城地区有战争的痕迹,那么很有可能是一次非常大的战争,而并非一般的小型战役。

  事实似乎已经非常清晰了。发生在元代的改朝换代之战。当然就是明朝军队的灭元之战。这场战争以明军的胜利告终,从此天下改称大明。元朝覆灭,蒙古人往北撤退,在北方建立北元政府,开始了和明朝长达200多年的拉锯战争。此时,过去的元上都被明朝政府当做了防御北元的重要卫所,而位于元上都南面的集宁路,尽管曾经一度繁荣,在这时却被视为毫无价值。它在地理位置上不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原有的商业贸易功能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于是,这个城市在被元朝政府无奈抛弃之后,随即又被明朝政府永远地废弃了。

  

  另外一场战争?

  

  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完满的结论。它把集宁路由盛转衰。最后完全败落以至于被历史遗忘的来龙去脉解释得清清楚楚。然而,三年的考古挖掘过程中,许多细节仍然疑点重重。最大的一个疑点是陈永志从全城图上发现的。图纸上出现了一些标识,那是考古挖掘出土的多处乱葬坑。疑点出现了,如果明军北伐经过集宁路之后,城市从此毁弃,那么,这些明显被人掩埋的乱葬坑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乱葬坑所处位置来看,掩埋者显然还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他们选择了城东这样一个生活区之外的区域,埋葬这些散乱的尸骨。这样的迹象表明,埋葬战后尸体的人们,应该还在集宁路上继续生活过。而大量奇怪的窖藏似乎也能说明这一点,很多明显藏匿物品的大瓮被空空地留在地底,却在离它很近的地方埋着盛满物件的小罐。那就是说,在这个窖藏埋藏之后,战争过后,回来的人们发现这个地方有窖藏,回头把窖藏里面的贵重物品拿走。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缸体的外侧还有东西。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说明,战争之后,人们曾经回到集宁路,而且在这里继续生活过。难道,明朝建立之后,集宁路还曾被重新用过吗?

  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在史书上,陈永志没有找到任何字眼,能够说明发生在集宁路上的另外一场战争。在书堆中徘徊了数日之后,他又一次查看起那些瓷器底部的墨书来。他在此之前也曾经发现,一些瓷器底部的墨书上记载了年号。当时他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年号的更多用途,这时他突然想到,从集宁路人自己的记载中,也许可以找到关于另外那场战争发生时段的线索。

  当陈永志查找完所有写有年号的瓷器,又一个推想产生了:集宁路古城所有的瓷器当中,写有年号瓷片,没有一件是晚于“后至元”这个时间段的。那么也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后至元”年间,集宁路古城的瓷器供应已经是中断了。那么“后至元”和什么年代相衔接呢?正好是和“至正”年间相衔接。那么“至正11年”,也就是1351年,正好是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开始的年代。陈永志有些激动,如果发生在集宁路的战争真的是红巾军起义之战,那么一切就都能得到解释。

  在一本元代人所写的札记《至正直记》里,陈永志终于找到了印证。这本书明确写到,红巾军攻占了元上都之后,已经控制了元上都周围近千里的范围。集宁路和元上都的距离就将近是500千米左右,所以它也应当在红巾军的控制范围之内。

  

  集宁路湮灭之谜终解

  

  至此,集宁路毁城之谜有了合理的解释。

  公元1351年,直接针对元朝政府的农民战争——红巾军起义从集宁路横扫而过。无从考证,他们是否也曾风闻集宁的富庶,而在这里实行过劫掠。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成为改朝换代的战争,它被元朝政府迅速平息,战后,居民们陆续返回集宁路,他们收拾战场,掩埋尸体,重新开始过自己的自子。

  有的人甚至悄悄挖掘别人在战前掩埋的财物。一切似乎回到了原有的轨道。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0年,10年之后,风雨飘摇的时节再次到来,居民们又听到了战火的消息。

  曾经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坚信自己还能回到这里重建家园。他们尽可能地埋藏着那些无法带走的财物,等待战争过后再次取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这些东西。

  因为,迫使他们再次离乡背井的,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火。元代灭亡,明朝开始了。

  明朝政府和逃离北方的北元政府进行拉锯战期间,集宁路北方的元上都被明军作为军事防御基地镇守着,没有人知道集宁路的存在。

  200多年以后,明朝开始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把北边防守卫所全部撤到关内,集宁路从此成为明朝长城以外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无论汉人还是北元的蒙古人,再也没有来到这里。集宁路上的人们,早已不知逃离到了何方,而经历战火遗留下来的一切,逐渐被野草覆盖。

  一个城池,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责任编辑】蒲 晖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