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白血病女孩“寻找余华”:活着真好

  成都21岁白血病女孩宋静,经过9次炼狱般的化疗,依然挣扎在死亡线上。单亲家庭的凄苦和积蓄耗尽面临的窘境,让她渐渐失去活下去的希望。惟一支撑她的,是作家余华的《活着》。“为活着而活下去!”促使她与病魔顽强抗争。死神随时会降临,她最大的心愿,是在死之前见到余华。

  为帮女儿了却心愿,宋静的母亲在成都街头散发传单,“寻找余华”,引来网民爱心接力传递。远在海外的余华惊悉消息,急速回国,把这个命悬一线的少女接到北京治疗,不仅给她捐助10万元治疗费,还帮她寻找骨髓移植的骨髓供体……“活下去”!一个坚如磐石的信念,一位著名作家,一个陌路少女,一场生死大营救在生命的寒冬展开……

  最温暖的寻人启事呼唤,余华叔叔从天而降

  “无论如何,我都要让女儿在死之前见到余华。”2012年12月的一天,天还没亮,宋绍欧就用电动车载着400份《寻人启事》,来到成都市犀浦镇,她要为女儿寻找著名作家余华。其实,能否找到余华,她心里根本没底。“一个大作家,与我的白血病女儿素不相识,怎么可能呢?”然而,宋静一直用期望的眼神哀求她:“妈妈,你说我能见到余华叔叔吗?”

  宋绍欧在街头竖起两米高的广告牌,上面是宋静和余华的大幅照片。“白血病女孩寻找著名作家”、“作家余华,我很想见您”,两行大字格外醒目。这天下着冷雨,宋绍欧性格腼腆内向,但为了女儿最后的愿望,她豁出去了,当天就发了89份寻人启事……这感人的一幕,被成都多家媒体报道,“史上最温暖的寻人启事”立即传遍网络,为白血病女孩找余华的呼声经网友接力传递,此起彼伏……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正在母女俩几近绝望时,宋绍欧的手机响了。“您好,我是成都晚报的记者胥帅,余华老师已联系上了,他写了一张纸条,让人从北京捎了过来。”短短几天,余华就联系上了,这太不可思议了。宋静抱着妈妈:“妈妈,这不会是假的吧?”很快,胥帅将余华的亲笔纸条送了过来,上面写着:

  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

  余华

  2012年12月12日

  原来,远在欧洲游学的余华,从网络上惊闻病入膏肓的宋静在寻找自己。他无法想像,一个濒临死亡的女孩,竟然依靠自己的《活着》艰难支撑到现在。他立即动身回国,他要满足这个女孩的临终愿望。回国班机上,余华在心中念叨:我一定要见见这个孩子,一定要救救她。但是,由于身体疲惫、倒时差的缘故,余华要在北京稍作停留。考虑到宋静焦急的心情,便托人先捎来这么一张纸条。余华嘱咐记者:“《活着》重新点燃了一个梦想破灭女孩的生命之火,这份文学的力量同样感染了我。我要亲手为宋静送上一本最早版本的《活着》。”一张传递着暖暖爱意的纸条,辗转传到宋静母女手中,两人泪流满面地抱在一起。

  在宋静母女租住的房子内,胥帅为宋静拨通了余华的手机。宋静兴奋地说:“余华叔叔,我忍受了很多痛苦,为了不拖累妈妈,我想到了死。但读了《活着》后,一种强烈的愿望让我要活下去。现在,第9次化疗已结束了,与妈妈也骨髓匹配上了,我正准备做骨髓移植手术。您要鼓励我啊。”余华的眼眶湿润了,连忙回答:“宋静,你还年轻,梦想才刚刚开始,要好好活下去!我有一个朋友,和你的病一样,现在早就康复了。你要记住,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得知宋静与妈妈干细胞配型成功,余华又鼓励道:“你一定要活下去,你还有妈妈!”一股新生的火焰,重新在宋静心头熊熊燃烧起来。

  1991年3月10日,宋静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太清乡棋盘村。1997年,母亲宋绍欧与丈夫离婚,不久改嫁,2006年,第二次婚姻也走到尽头。此后,宋绍欧带着宋静,开始了四处打工的漂泊生涯。她先后干过餐馆清洁工、服务员,当过保姆,省吃俭用地供宋静读书。2011年7月,宋静从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毕业,并很快在成都市一家医院找到了工作。她要让母亲不再漂泊,过上好日子,然而这时,宋静却被诊断患有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死神一步步向她逼来。

  2012年9月20日,宋静接受了第8次化疗。从早到晚,要输一种黑色的液体。输液后,宋静难受得反复呕吐,把所有的希望都吐了出来,而黝黑的绝望却留在体内。病痛的折磨,让宋静无数次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时,她的闺密钟林言给她送来4本书,鼓励她从中汲取力量,坚强地活下去,其中就有余华的《活着》。宋静在两天时间内,一口气把《活着》读了三遍。最后,她流着泪对宋绍欧说:“妈妈,余华叔叔的书提示我,我也要好好活着。”宋绍欧欣喜若狂。然而,女儿提出的要求却让她犯了难:“妈妈,我能不能见见余华叔叔?”一个农村妇女到哪里去找余华?但为了女儿,宋绍欧豁出去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感人的一幕。

  生命要求你活下去,“余华效应”情动京城

  余华出现了,宋静的生命有了色彩。此后电话中,她告诉余华,生病后,自己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但《活着》重新点燃了她生的希望。这天,余华问了手术的大概费用后说:“你们赶紧来北京治疗,我已联系好了北大人民医院,费用大家会帮你们想办法的。咱们月底见。”余华还留下了自己的国外手机号码,以备紧要时联系。

  余华原本要到美国讲学,但宋静的病情是他最大的牵挂,于是他临时退掉了机票。零下10多度的京城,最温暖人心的见面时刻终于到了。余华叩开了宋静的病房门。眼前的余华,沧桑的面容像一位父亲般亲切、随和,这就是那个名震海内外、用生命的质感写就《活着》的大作家吗?然而,随着余华亲切而真挚的问候,宋静紧绷的心渐渐松弛下来。余华详细询问了宋静的病情,让她耐心等待检查结果,并把1993年最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送给宋静,签名赠言:宋静小友,活着!

  宋绍欧告诉余华,护士每天要给宋静打三针,密密麻麻的针孔让护士都不忍心扎了。余华泪眼婆娑:“宋静,无论化疗,还是骨髓穿刺,你都挺过来了。现在,病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宋静点了点头:“余华叔叔,我想见您,其实就想弄明白一个道理:对于我们这种患重病的人来说,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余华劝导她:“活着是生命对你的要求,而不是你对自己的要求。生命要求你活下去,要求你承担这样那样的责任。我写《活着》,就是让富贵这个人物告诉读者,人是为活着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时还有人批评我宣扬‘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顿了顿,余华又说:“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有些人经历的可能不是疾病,比如我们这代很多人经历了苦难,但都坚强地活了下来。”宋静黑暗的内心似乎突然被火把照亮:“余华叔叔,我一定好好活着,只为遵从我生命的诉求。”余华和宋绍欧都笑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