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范儿”马可:一夜成名不“例外”

  她半路改行,由模特转为设计师,却初露惊人天赋;大学毕业两年不到,23岁的她即获得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金奖,至今仍是该奖项金奖选手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在圈内迅速走红后,她却因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为公司老板所接纳,接连换了三份工作,最后被迫创业,“例外”一举成为知名品牌,目前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接着,她创办“无用”, 定位为高级定制,成为第一个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品牌,令世人刮目相看……

  这位神秘、低调又堪称天才的设计师,名叫马可。

  半路出道,用天赋与努力铸就自由翱翔的双翅

  1971年,马可出生在吉林长春一个文艺之家。从小就爱读书,写的一手好字,文化课成绩非常优秀的马可,却非常喜欢艺术。1989年,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在全国首开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只在全国招收15名学生。当时马可报考了这个专业。可相对于其他身高175cm以上的女生来说,身高170cm的马可刚达标,加上她性格有点内向,这让招生老师犹豫不决。马可的班主任却在一旁极力推荐她,夸奖她文学底蕴深厚,还擅长写作,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女。班主任的话打动了招生老师,因为在他看来,与外在的形象相比,设计师或者模特儿的综合素养才是最重要的。就这样,马可惊险过关,有幸成为苏州大学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第一批学员。

  事实证明,招生老师的眼光没有错。进入大学的马可显现出了良好的文化功底,而她对于服装设计的浓厚兴趣及天赋也表露无遗。虽然主修的是服装设计与表演,但她画的服装设计效果图却是班上最好的,作品一点不比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差。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当时服装设计课的教授许星发现,马可在服装设计展厅很认真地研究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还一一拍照,做成图册回去研究,当时许星就觉得马可挺会钻研的,就格外留意起这个学生来。果然,马可经常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特质。有一次,许星给全班布置了制作饰品的设计作业,其他女孩子都选择了珠子来制作,惟独马可选择了木片、竹片和麻绳来完成,色系搭配到位,让人耳目一新。私下里一交流,许星才知道,马可非常热爱设计,只要与服装设计有关的,她都会关心。从那以后,许教授就开始有意培养她。两人经常在课后交流设计上的一些新想法。这时的马可,在许星老师的鼓励下,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设计师。半路改道,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凭着对设计专业的一腔热爱,她把压力转为动力,很快就在这个新专业上取得了不俗成绩。

  细心、创新,而且勇于挑战,这些都是一个服装设计师最基本的素质,也恰恰是马可身上似乎与生俱来的天赋。

  除了天赋外,马可的刻苦在班上也是出名的。一场服装秀上,除了服装设计本身外,她还会悉心观察舞台布置、灯光设计、妆容等,总之,她有很多的“为什么”,不停地找老师探讨、研究。马可学习很努力,模特练习走猫步,人家走一遍,她自己练习10遍甚至更多,形体、舞蹈课上,她总要拉着老师,一遍遍地练,直到老师点头认可了才罢休。也正因为如此,马可在班级里,无论专业课成绩还是基础课成绩都出类拔萃,从来没有掉出过前三名。

  在校几年,她没有传出任何绯闻,而这,在美女成堆的模特儿班里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她确实是个学习非常刻苦的人。

  自身的天赋与努力,让马可在短短几年的大学期间,专业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坚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马可铸就了一双坚强的翅膀。

  1992年,马可大学毕业,她谢绝了分配的工作,来到了广州,应聘进入一家小型服装公司工作。

  1994年4月,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在北京举行。当时选手来自于16个国家或地区,几乎云集了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设计师。23岁的马可凭借着独特的中国元素,非凡的创意,以《秦俑》一举夺得大赛金奖。至今她仍是该奖项金奖选手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马可也凭着这部作品一鸣惊人,迅速在圈内走红。

  《秦俑》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在人才济济又傲慢不羁的设计圈内,竟然能够一夜之间让年轻的马可一举成名呢?《秦俑》采用本色真皮切割成小块,用细皮条连接而成,同时注入了现代的流行色彩,意在再现古代秦俑朴拙而威武的风采,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将中国的传统内涵转换成现今的创意精神。当时有评论说,“此作品一出世,随即改变了中国人一提传统服饰文化言必称旗袍的毛病。”而令人意外的是,创作了这一惊世作品的马可竟然连西安都没有去过,更别说见过秦始皇兵马俑了。

  就像是翅膀硬了的鸟儿,放飞到了蓝天之上,经过多年的积累,马可终于迎来了振翅高飞的时刻。

  被迫创业年入10亿,却把创作当成漫长的修行

  然而,就在人们期待着马可在一场又一场的大赛上再现精彩的时候,马可却突然间像是消失了一样沉寂下来。这个年轻人是昙花一现,还是另有原因?

  原来,从一开始,马可就坚持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她不顾潮流,也不关注流行趋势,只做自己的创意设计,却形成了特立独行的服装精神。为了专心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在参加了第二届兄弟杯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并获得金奖后就再也没有参加其他赛事,而是安下心来做自己的设计。

  可是,马可看似脱离时尚的做法并不为所在企业的老板所接受。为此,她不得不跳槽,可是,连着换了三份工作之后,马可终于意识到,要想坚持自己的风格,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自己当老板,创立自己的品牌。恰在这时,她认识了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后来成为她老公的毛继鸿。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毛继鸿,很有商业头脑。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毛继鸿发现,那时的中国服装市场尽管品牌繁多,但属于国内原创的设计品牌不多,大多是“舶来品”,且原创设计品牌定位低,高端品牌极少。毛继鸿一直想设计出国内的高端服装品牌,他的理念与马可不谋而合。1996年,两人创立例外品牌,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亦于同年底成立。公司成立后,马可负责设计,毛继鸿则负责市场营销。两个年轻人除了一腔创业激情外,并没有多少启动资金,因此,所谓的公司也不过类似于家庭作坊,规模非常小。这样小的公司要想取得方方面面的认同,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幸运的是,毛继鸿不愧是个生意天才,他很快就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一炮而红?在苦苦思索中,一次国际性的有关动物保护的展览,激发了马可的灵感。她很快以当时国际上最热的关注北极熊的话题为切入点,设计了一个系列30多个款式,从北极熊的独特形态,到北极熊憨厚的性格和美丽的皮毛,再到北极熊濒临灭绝的“哀鸣”等。这个名为“北极熊的歌声”的服装系列,宣告了“例外”的诞生。1996年冬天,两人将公司设计、制作的第一批大衣带到北京的一家名叫“素人店铺”的小店寄卖,从晚上6点到9点,近三个小时就售出了6件!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