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屈一指的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已在100多个国家开设了分店,但和肯德基、汉堡王等“洋快餐”相比,它却“慢了一拍”进驻越南。
2014年2月8日,麦当劳携手“越南合伙人”——越南总理阮晋勇的女婿阮宝黄,在越南胡志明市打开第一家麦当劳的大门,迎接蜂拥而至的越南中产阶级。而阮宝黄,这个年轻的、极具商业头脑的美籍越南人和“麦当劳大叔”一起,成了越南人谈论的热点。
“麦大叔”情缘,少年时他曾在麦当劳打工
时间追溯到半年前,2013年7月16日,美国麦当劳公司宣布将于2014年初在越南开设第一家分店,而阮宝黄将出任越方合伙人。消息一出来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越南民众的广泛讨论,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兴奋与雀跃:“麦大叔”终于要来了。而对于“撮合”麦当劳与越南牵手的阮宝黄来说,在他的成长岁月里,他与“麦大叔”更有着不解的情缘。
阮宝黄生于越南,其父阮邦曾是越南内阁副部长,在政坛风光一时。越南共产党执政后,1975年,阮宝黄跟随全家离开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来到美国佛吉尼亚州生活。当时,阮宝黄还不到2岁,是家里4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正处在天真快乐的年纪。家庭的变故,让他瞬间感觉生活变了,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烦恼的父母、周围白皮肤的美国人,还有重新开始的一切……
这个曾经在越南地位显赫的家庭在异国他乡扎根却不是一件易事,对于阮宝黄的父亲阮邦来说,除了要紧急应对家庭财政“赤字”,心态的巨大落差更让他心如刀绞。到美国没多久,带去的积蓄眼看着就要花完了,为了养家,阮邦四处找活做,但却屡屡碰壁。终于,他找到了一份在必胜客餐厅当清洁工的活。当老板叫他去打扫厕所时,这个大男人生平第一次流泪了。但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他只有抹干了眼泪默默地拿起了扫帚。
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阮邦终于攒够钱买下了一个公路休息区的一半股份,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他心里的那道结却怎么也解不开。一次,因为生活琐事,阮邦和妻子发生了争吵,他咆哮着:“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躲在一旁的阮宝黄惊恐地无所适从。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阮宝黄比同龄的孩子多了一些对生存的探索与思考,他觉得不能让父亲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他想到打零工挣钱。
阮宝黄一边上学,一边积累了一些打工经验,他一直在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兼职工作。14岁的一天,他路过一家麦当劳餐厅,看到门口贴着招聘兼职,他想也没想就走了进去。阮宝黄想到自己4岁时,第一次吃到麦当劳的炸鸡和圣代,那种脆脆香香的味道一直让他回味。如今,自己成了麦当劳餐厅的兼职人员,这种感觉妙不可言。对他来说,麦当劳更成了他融入美国社会的助推器。
因为很小就来到美国,阮宝黄对越南的记忆早已封存,而体会更多的是美国式生活。可是,美国人对亚洲面孔有一种刻板印象——成绩好,但不善交际。阮宝黄为此曾很烦恼。聪明的他确实学习很好,但他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人缘。因此他从很小就极力想要抹去自己身上的越南印记,认识更多的美国朋友。他没想到,因为和麦当劳的结缘,他的烦恼很快就荡然无存。每天,他忙完学习就准时来到就职的麦当劳餐厅,虽然忙忙碌碌,但他却乐此不疲。在这里,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美国社会最具生活味的一面。在和同事通力合作、和顾客轻松交流的过程中,他再也没有了“被排斥感”,生活就如麦当劳门前永远坐着的小丑大叔,向他展开了真诚的笑颜。
那时候的阮宝黄,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这时,他的家庭又一次遭到了命运的突然“袭击”。1992年,阮邦突发心脏病差点要了命,家庭成员瞬间陷入恐惧与慌乱。阮邦被抢救过来后,从鬼门关里走过一回的他感慨人生无常与生命之脆弱,他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医生。阮宝黄也深有感触,于是1995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接着攻读了医学预科。之后,他和家人搬到芝加哥,在西北大学医学院和凯洛格管理学院分别获得硕士和MBA学位。
商机无限,眷顾一直在积累的人
麦当劳在胡志明市开业当天,将近两万名越南顾客蜂拥而至,结伴“尝鲜”。餐厅门外,与“麦当劳大叔”、巨型M标志合影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在越南年轻的一代看来,越南早就该开一家这样的餐厅——来自美国的麦当劳不仅带来汉堡和薯条,似乎也带来了更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窗明几净的麦当劳餐厅享受着巨无霸汉堡、麦辣鸡翅的美味,人们情不自禁地就聊起了阮宝黄。而为越南引进麦当劳,对阮宝黄来说,绝不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因为,他一直在探索并发现商机。
也许是幼时打工的经历,让阮宝黄对商业运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说:“在我8岁那年,我接触了一份卖报的兼职。当时,我只是觉得新奇,同时打工也能为家庭减轻负担,可现在看来,那其实就是商业。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在于你是否善于发现,把普通的机会变为商机。”
在美国高等院校读书时期,一个偶然的发现,让阮宝黄和他的同学发起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他们把课堂笔记和学习材料聚集到一起,彼此分享,并且发现这个办法省事省力又有效果。渐渐地,很多同学知道了他们的方法,都来借他们的笔记学习。刚开始,阮宝黄他们几个很乐于把学习资料借出去,但随着来索要资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发现这里其实蕴藏着商机。
说做就做,阮宝黄和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小型公司,出售由他们汇总、编写的学习材料,并通过网络论坛、上门推介以及口口相传等方式,很快将这些资料卖到了百余所学校的学生手中。在读研三时,他们不再满足这种创业模式,想将创业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于是,他们寻找新的创业项目。当时,互联网兴起,很多有商业头脑的人都将资源投入到了网络上。在研究了市场需求后,阮宝黄他们将出售学习资料的公司卖给了一家出版商,然后用出售公司的钱成立了一家远程医疗学习公司。
远程医疗学习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阮宝黄发现了资本运营的无限潜力,他果断地从做程序转到了资本运营,成立了一家风投公司。转型的成功,甚至让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关注到了他,邀请阮宝黄加盟高盛。
在高盛集团做了一段时期合伙人后,阮宝黄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国——越南。刚到美国的时候,阮宝黄因“水土不服”曾反感过自己的越南身份,千方百计想抹去越南印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他骨子里的思乡情结却越来越“剪不断理还乱”,他越来越想为越南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