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非诚勿扰》节目上,用1000万考倒心动女生的哈佛华裔男生安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如果有1000万,应该开一个基金、照顾孤儿、照顾穷人等。在雷锋成了恶搞对象的今日,这位哈佛学生嘴里却冒出了“为人民服务”,并称服务大众、改变社会是哈佛的理念,“我们在哈佛,其实都是这样的”。
事实上,这种“哈佛”理念在美国高校极为普遍,应该说是美国比较普遍的一种精神。和中国学生毕业后求职供房、一出校门就被社会整得老气横秋相比,美国年轻人似乎志向更大。
我所在的学校是美国一所并不十分知名的学校,学生的心愿却并不普通。我们有很多服务社会的项目,如“愿望井”,学生自发组织去卢旺达等地方打井,解决当地用水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趁暑假,去南美欠发达地区修建卫生厕所。当然更多的项目是服务于本地,比如修建失修的房屋,去当地养老院做义工等。
美国很多年轻人都有一种“改变世界”的情怀,学校也积极引导,很多学校甚至把“服务式学习”纳入课程里,以免学生只顾学习,不顾社会的改良。美国诸如“和平团”之类的志愿组织长盛不衰,也是和他们“改变世界”的情怀分不开的。
在“改变世界”的思维下长大的人,充满朝气,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畅销书《三杯茶》的作者葛瑞格·摩顿森,在经历了个人的挫败后,没有“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改变世界”:他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推广教育,用弹痕累累的石头,建成一个个学校,好让这两个国家的人受到教育。实践证明,他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自己。他的工作,不但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和友谊,也得到了美国国内各界的支持。
他还引导自己的小孩,和自己一起改变世界。他一开始只想建教室,没想到别的,但他找女儿征求意见时,女儿提醒他说,一个学校没一个好的操场怎么行?后来,有塔利班带着机枪来,要捣毁学校,但到了学校,看到学校操场上的秋千,个个把机枪放下,开心地荡起秋千来。此后,塔利班甚至请他去腹地造学校,要地给地,要人给人,“但前提是必须有操场和秋千”。
他在幻灯片上做的阿富汗社会关系演化的动画演示,也是让自己9岁的小孩做的。结果,这9岁小孩的作品,被拿去放在美国国会和五角大楼里展示,议员和将领们听得十分认真。葛瑞格·摩顿森还说了一个同样人小心大的小男孩,叫扎克,他步行横贯美国,筹钱帮助欠发达国家建造学校,还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叫Pennies for Peace(硬币换和平)。基金会有董事,所有董事年龄都在18岁以下。
美国有很多小孩子,从小就想要“改变世界”。我发觉,这也正是我们中国年轻人目前欠缺的。我以前上研究课时,老师让我们出去找地方做项目,有国际学生说自己初来乍到,找不到地方。老师笑道:你们怎么不跟我们西方人学学?我们跑一个地方待上几个月,不但回来会写书,甚至还可能把这地方搅个天翻地覆。
古代知识分子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说,而今成功学横行,一些世故人士连“独善其身”的风气都不鼓励,而是提倡“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落人彻头彻尾的“阿Q主义”。其实这思路是不对的:如果我是对的,为什么我要改变?就算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别指望改变我。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时下正是学生毕业之际,而今的大学毕业生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越来越强,应重塑信心,莫要再延续前一代人遭到打击之后的世故做派了。如果在现实中遭遇了一些挫折,我们可以借用维基百科的一个说法:去修理它(Go fix it)。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