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动作令人发笑叫“滑稽”,南方还确一种叫滑稽戏的曲艺形式,同北方的相声相近。
“滑稽”一词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了,不过含义跟今天不同。屈原在《楚辞·卜居》中控诉黑暗的世道:“哭梯滑稽,如脂如韦。”“哭梯”是委婉顺从的样子,“滑稽”是圆滑随俗的样子,“脂”、“韦”指油脂和软皮。屈原指责贵族大臣们就像油滑的脂韦一样,对国君婉转顺从,阿谀奉承。
“骨稽”一词到了司马迁笔下,开始呈现出跟今天一样的含义。《史记》中有一篇《骨稽列传》,专门记载诙谐之人。其中有个入赘齐国的大臣享于髡,“滑稽多辨”,著有《史记索隐》的唐代文学家司马贞索隐道:“滑,乱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畀同也。”这里是形容埠于髡言语诙谐。不过,还有一种解释,称“滑稽”是一种流酒器,即酒注子。后世俗称“酒过龙”,用来往杯中斟酒,酒注子里面酒一直是满的,“可转注,吐酒不已,俳优之人,词不穷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因此用这种酒注子比喻滑稽的俳优。
有人认为“滑天下之大稽”属于病句,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滑天下之大稽”非但不是病句,恰恰相反,非常符合“骨稽”一词的本义,即“乱天下之大同”。
《滑稽列传》中的俳忧们往往用“滑稽”之名,行进谏之实,跟今天的相声针砭时弊差不多。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