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给儿子报了一个素描学习班。他很喜欢,每天早早去学习,回家后还痴迷地画,兴之所至,拿炭条在新刷的白墙上涂抹。我从不禁止他,这是他对美的感应,我常常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稚拙可爱的造型,自由奔放的线条,透出一种天机。
这天下午回到家,他显得闷闷不乐。原来,他看到校长办公室的门上,有一句话:绘画对于孩子,不是学一门谋生的手艺,而是用最美的方式来表达。
他的小脑瓜中,冒出一个问题:绘画对于大人,是什么呢?
问老师,老师笑嘻嘻地说:“对于大人嘛,是用来赚钱的。”他不解。老师说:“不就是让你们交钱吗?”儿子觉得老师在闹着玩儿。得不到答案,很是郁闷。
我听完哑然。这位老师也许没有闹着玩儿,是心里话。不禁感慨:在老师眼里,素描只是“谋生的手艺”;在孩子眼里,素描却纯美如白天鹅。何其不同!心头忽地跳出林语堂的一句话:
二十岁的女人,很少有为钱结婚的;四十岁的女人,很少有不为钱结婚的。
妙!越活越实际,是人生的一般规律。在这种自然的嬗变中,人得到了一种可称作“聪明”、“实惠”的东西,是否也失去了什么?那位老师小时候,对素描也该是纯纯的爱;他长大后的看法,比小时候高明了吗?我不知道。
不禁想起一位大家,他对绘画,单纯得和孩子一样。1919年,57岁的齐白石“北漂”到京城。当时,京城画坛因袭模仿前人的作品是主流,这类作品大都能卖出去。齐白石对这种陈旧画风感到窒息。这时,他有两条路:一是和别的画家一样模仿古人,稳当挣钱;另一条是,画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湖南乡下田园之美,但这在京城画坛没有先例,也许没有人买他一幅画。是聪明地顺从形势,实惠一点?还是“用最美的方式来表达”?
美,在心灵深处感召着他。最后,他下定决心,说:“予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亦快心事也!”
他把名利统统丢在脑后,孤独地开始了前途未卜的“衰年变法”。花甲之年的他,为美而画,完全是个小孩啊!我想,他看画时的眼神,一定是清澈的,像深山的泉眼。
齐白石坚守着内心的圣地,没有被“越活越实际”的浪涛冲走,画出了举世惊叹的画。
不知校长办公室门上的话,是哪位大画家的名言?我觉得这句话发人深思,如果换成对生命的观照,应该是这样的:
生命对于人,不是学一门谋生的手艺,而是用最美的方式来表达。
不要让生命越来越“谋生”,而失去对“最美的方式”的追求。世事纷纭,人生多歧,人常常要面对诱惑和选择。选择,会引导我们心灵的脚步升高,或者降卑。如果坚持一颗“用最美的方式来表达”的心,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生命之树的枝头即使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朵花,也是最美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