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营救人质的方式,或为妥协,或为谈判,或为武力。而后者,显然也是最为冒险的下下策,通常是不得已才为之。2010年8月23日上午,一辆旅游观光客车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遭劫持,车上有25名乘客,其中21人为中国香港游客。人质劫持事件悲剧收场后,国际人质解救谈判专家加卢瓦观看了解救全过程,他说,警方没有表现出专业训练水准,“明显缺乏合适装备和战术能力”。
事实上,武力解救人质未尝不可。但终究,这种手段是在妥协与谈判破裂后才采取的无奈之举。历史上,在全球范围内,凭武力成功救出人质的事例不在少数,但以失败告终的也比比皆是。
劫机的恐怖分子
1994年12月24日上午11时许,再过十多个小时将迎来圣诞节。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布迈丁机场旅客格外多。许多欧洲人都急着回国与亲人团聚。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空客A300型飞机停在停机坪上,乘客开始陆续登机。这架原定于11时15分起飞的飞机突遭4名恐怖分子的劫持。
劫机者来自一个名为“伊斯兰拯救阵线”的武装组织。4名20岁至25岁的年轻人挥舞着俄制卡拉尼科夫冲锋枪、手榴弹和匕首,杀气腾腾地高呼口号,机上乘客顿时惊愕。当时,登机人员中包括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成员,乘客多数是阿尔及利亚人和具有阿、法双重国籍的人,还有40余名法国和其他国籍的人。
到了25日午夜,劫机恐怖分子突然要求飞往巴黎,法国政府立即表示愿意接收飞机。26日凌晨3时30分,飞机在法国南部马赛机场安全着陆。天明后,马赛地区的行政长官和警察局局长一方面与劫机分子进行谈判,同时加紧作突袭的准备。时任总理的巴拉迪尔这天上午作出了武力解决的决定。
17时15分,40余名特种警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成几个小组同时向飞机的头部、中部和尾部进攻。10名突击队员爬上飞机前部舷梯,强行打开机舱门,正与4名恐怖分子相遇。劫机者端起冲锋枪乱射一通,数名警察中弹。
替补突击队员随即跟进,向舱内扔入烟幕弹。与此同时,另几支突击小组也打开后舱门,把滑梯放下,因劫机者均在驾驶舱内,突击队员因此未遇抵抗。他们首先开始搭救人质。
尽管恐怖分子十分凶悍,但终因寡不敌众,先后被当场击毙。整个行动持续了20分钟,历时54个小时的特大劫机事件宣告结束。
“几近完美”的营救
凭借武力营救人质的行动的确不罕见。但被评价为“几近完美、没有缺憾”的行动却少之又少。不过,1997年4月秘鲁军队解救72名日本人质的突袭行动,确实获得了美国《纽约时报》如此高的评价。
1996年12月18日晚,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正在举行日本天皇诞辰庆祝活动,突然被一伙武装分子占领,秘鲁政界要人和一些国家使节等400余人被“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扣作人质。
1997年4月22日当地时间15时27分,秘鲁军队和特种警察部队共约200名士兵,在时任秘鲁总统藤森的亲自指挥下,冲入日本驻秘鲁大使馆。一场持续了126天的恶劣人质劫持事件,在38分钟内得到彻底解决。
藤森说,军警突击队从事先挖好的5条地道进入大使官邸,其中一条地道通向大厅,一条通向餐厅,其余3条通向花园的3个战略角落。这些地道深3米,有的长达80米,地道内有照明、空调和通信设备,可供人在里面待几天。
该计划于21日当地时间上午6时开始布置实施,次日6时30分,士兵进入地道等待命令,15时27分开始行动。
军警突击队首先把通向官邸大厅的地道口炸开,当场炸死了5名正在大厅踢足球的恐怖分子。有3名恐怖分子在同第二个地道口出来的士兵交火中被击毙。以塞尔帕为首的其余6名恐怖分子同从官邸大门正面进入的突击队进行了15分钟的顽强抵抗,最后全部被打死。营救行动从而结束。
营救人质时,藤森坐镇日本大使官邸附近的一栋住宅内,亲自指挥了这次战斗。秘鲁电视台也派记者亲临现场进行直播活动。
催眠的神秘气体
2002年10月26日凌晨5时30分左右,阿妮亚·安德里亚诺娃开始闻到怪味气体。紧接着,她见到了从空调出风口飘入的气体。然而,正是这种气体救了她。
在俄罗斯特种部队解救人质的行动中,神奇的催眠气体成为秘密武器。军队从人质危机的第一天就开始在演出厅地下钻洞,最后通过这些小洞和文化宫大楼的通风系统把神秘气体送入大厅。
10月23日晚9时左右,在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演出厅内,风靡一时的音乐剧《东北风》刚上演到第二幕。突然,四五十名持枪匪徒闯入大楼,一名蒙面匪徒冲上舞台,对空中鸣枪,宣布文化宫被占领,所有人都被扣为人质。还沉浸在剧情中的观众,未及反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人质遭劫持进入第4天,清晨6时23分,在向文化宫注入催眠气体近一小时后,特种部队官兵突破文化宫的玻璃外墙,7分钟后冲入大厅,随即打死醒着的恐怖分子。一些已经昏倒的恐怖分子也被当场处决,包括腰间绑着炸药的女劫匪。
文化宫其他房间的枪战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其间,一些人质试图逃走,被守在出口的车臣人打死打伤。恐怖分子头目、27岁的指挥官莫夫萨尔·巴拉耶夫在二层的配餐间被炸死。7时刚过,仍作抵抗的3名劫匪举手投降。
与此同时,警方在文化宫周围及莫斯科其他地区逮捕了30名“同伙”。正午过后,据初步估计,在这次行动中共有90多名人质和50名劫匪丧生,特种部队官兵无一伤亡。
奥运五环下的枪战
第二十届夏季奥运会于1972年8月26日在当时西德的慕尼黑开幕。122个国家和地区的7153名运动员参加了205个小项的比赛。或者说,正是从那届奥运会开始,国际政治的因素更多地卷入了奥运舞台。
当年的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武装人员入侵慕尼黑奥运村。他们强行闯入以色列代表团的住所,当场打死了包括一名以色列举重教练在内的两名以色列人,并把其余9名以色列运动员扣为人质,要挟以色列政府释放他们扣押的被控从事恐怖活动的200多名巴勒斯坦人。
随后,该组织给慕尼黑警察局发送恐吓信,并要求西德向以色列转达他们释放巴勒斯坦人的要求。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西德警方决定发动突然袭击。
经过数日的谈判,西德当局同意武装人员和人质乘用直升机飞往一处空军基地,并从那里离开西德。但在幕后,空军基地四面的黑暗角落里早已布满了狙击手。当第一批人走下第一架飞机时,枪声响起,手榴弹也随之爆炸。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