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阳光

  2000年,一个女孩出生,哭声很响亮。接生婆嘟囔了一句:“娃呀,这家……有你哭的!”蹲在地上的娃的爹憨笑了一下,床上的娃的娘用东西砸了过去:“你滚出去!”娃的爹就滚出去了,从此再也没笑过。

  这是洛阳市偃师市一个山村,一个让人揪心的穷家。孩子没缺陷,好像比别的孩子还要灵动些,爱哭也爱笑,热乎乎一团活物。有人给孩子起了个好名子:宋玉静。爹娘太憨沉,连这个名子也叫不好,一直就叫静娃。

  从孩子生下来起,当爹的就学着出去打工挣钱,这对憨人来说比上天还难,但上天也得上,要不娃就活不了。当娘的是个疯子,只因当初比丈夫灵醒些,穷日子就更难过些,从嗔怨到叫闹,一场大病后就疯了,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打丈夫,打痛快了就会好一点,丈夫常一动不动地让打,知道自己是该打,太没本事。静娃大多是邻居几个奶奶带,娘有时也想抱抱,但冷不丁就会犯病,为此静娃没少挨冤枉打,玩得好好的突然就会被摔到地上或没头没脸地打,娘再要抱时,娃就见鬼似地哇哇大哭。

  最穷的人家往往生产最让人心疼的孩子,静娃从三四岁时就常让村人心疼掉泪了。好像是从三岁那年那天开始的,那天,娘灵醒时要抱娃,邻家奶奶瞪娘一眼就不让她抱,静娃出奇了,说:“我要娘!”娘喜疯了,扑过来抱了娃就亲,也许是高兴过头,很快就犯病了,咬了静娃一口,接着就噼哩啪啦打起来。奶奶上去就抢娃,不料娃又叫:“不!我要我娘!”奶奶愣了,这娃竟一反往常没有哭,乖乖伸着头脸让娘打,挨着打一声一声地叫娘!也许是太动人了,娘打了几下手就停在空中了,看了一阵娃,就抱住娃大哭起来,哭着用头撞墙,娃又说:“娘,你碰我,我结实,碰墙太疼……”

  从那天起,静娃就主动让娘带,娘还会犯病,她就乖乖地让娘打,不过,娘犯病少了,打得也不那么疼了。爹好久才回家一次,要是带好吃的了,静娃就先拿去让娘吃,让娘高兴。但娘和爹好像有解不开的大仇气,一见就打,娘打时,爹还是一动不动让打,静娃就就推爹走:“爹,你跑,娘最爱打我!”

  静娃知道这是个家,不能老让外人疼,从四五岁起,她就会做饭洗衣了。为此,村上的女人们更勤地往她家跑,进她家,看着她踩着凳子在案板上烙馍揉面,谁不心疼?谁不牵挂着去帮一下?有一天,有个女人发现静娃藏了几块点心,都快坏了,问娃咋不吃,娃红脸说:“我娘老嫌爹带回来东西少,我藏一些隔几天给娘一点,夸夸爹……”那女人一下子哭出了声,拿着点心出去挨家说,5岁的娃,5岁的娃,饿的成麻秆了的5岁的娃啊……

  静娃7岁了,村人商量着一定要让这娃上学。村上有富人,但偏偏是这些富人家没有参与这事。最后,穷人们凑够了钱,也商量好了娃上学后大家咋帮这个家,然后由一个女人前去说。进家,静娃踩着凳子正在做饭,娘躺在病床上,苦苦地傻看房顶。女人对娃的娘说:“你,想不想让娃上学?”静娃的面杖不响了,接着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又爬起,跑去抱住阿姨说:“姨,我不上学,我真的不想上学,你别说这事……”娘苦笑说:“下辈子吧,下辈子娘给你换个爹!”

  女人泪了一脸,抱起娃在屋里吼了好久,终于把娃的娘吼哭了,不少村人跑来了,帮着女人数说娃的娘,最后才把大家的决定说了出来。

  7岁的静娃,多年从没哭一声的静娃,听真了大家是真的能让她上学了的静娃,突然放声大哭,跪在地上咚咚咚一连磕了十几个头。谁说娃不想上学?娃快想死了,做梦都想,只是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和别的娃一样去上学。

  静娃上学也和别的娃大不一样,学习当然第一,咋第一的谁也不知道,她上学下学必须飞跑,要抢时间,因为她不能让家里的活全让大家去干,她坚决要和从前一样,做饭洗衣伺候娘,她说不让她干她就不上学。

  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静娃去山上拾干柴,下山时失足落岩。一个小时后,一个猎人发现了血肉模糊的静娃,送到了医院。静娃的病历上写着:“颔面部双侧肿胀、淤血,左侧颔有一长约5厘米伤口,深入骨面,可见骨折碎片。口腔内可见碎牙骨片。”

  爹来了,娘来了,全村人来了。让医生护士以及同病房病人们奇怪的是,这娃见每个亲人都先说一句:“对不起,对不起……”城里人当然无法理解:娃对不起谁了?10岁的娃样样第一而且支撑一个家的生活——对不起谁了?

  娃说的第二句话是:“是我自己错了,咋还让我住这么好的房、睡这么好的床?让我睡地下吧……”

  有几个护士终于懂了,不好意思哭,一起跑到卫生间去,抱头哭了一场——这娃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连医院也没见过,把医院病房和病床当天堂富景了。

  只能说是娃自己救了自己,凡是知道了这娃的人,都无法不帮助,因为,这娃给城里人的东西太多了,帮多少都不能补偿半点。不少城里爹娘带自己孩子去见静娃,只要医院让见,让干啥都行。城里孩子和静娃对话后,等于上了几个大学——10岁孩子能做的事,城里孩子30岁也不一定能做到。

  这是一场城乡联手大营救,最感人的是一个又一个学校的学生,组织来的,自发来的,是来营救的,也是来被营救的,《洛阳晚报》打出了一句营救口号:“小花救小花,全城泪哗哗!”

  当然,静娃也知道了从前不知道的事,比如城里风景城里孩子。那天,记者问静娃:“山里好吗?”静娃看了看病房里亮堂堂的阳光,笑笑地、不乏智慧地说:“好,要是再阳光点就更好了!”

  其实,10岁的宋玉静也是一缕阳光,城里乡下都看到了也感觉到了,这样的阳光,以其独有的通融方式,从所有人身心深处的那块“人之初”原地,荡漾开来,一片相融与共的温暖!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