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最强大脑

  巨大的魔方墙、庞杂的二维码以及人脸森林加上天才少年的组合构成的“媒体奇观”,令人目眩神迷,惊叹不已的同时,也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2014年伊始,一档宣称“专注于传播脑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的节目”——《最强大脑》,以黑马态势闻入了大众视野,在引起热议的同时,不少人感慨“不看不知道自己有多笨”。“见证中国爱因斯坦的诞生”,成为每周五晚上众多人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重要理由。作为人类的“中央处理器(CPIJ)”——大脑到底有多神奇?人类对大脑的了解有多少?后天的训练能不能改变大脑?这些能力和智商挂不挂钩?

  中国式最强大脑

  首期节目最热门选手“超级找茬王”郑才千的挑战难度的分数,高达9分;“辨音美少女”黄华珠的原始难度分,也有8分,但现场挑战时,其“一心两用”的能力呈现并不够极致。绝大部分还是在展示数字记忆才能,而“数字记忆”项的难度系数仅为4分,因而最终她的总体分数不尽如人意。

  在一本长达上百页的由“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撰写的“《超级大脑》任务说明”中,对节目中每位选手从核心能力、难度系数、模式解析等方面,通过文字、图标等方式,给予了充分介绍和剖析。

  对大家尤为关注的“难度系数”一项。这份说明书中特别提到:在从0到10的难度分数项里,0表示容易完成,普通人通过短期训练即可完成;5表示较难完成,普通人通过长期训练可以完成;10表示很难完成。必须具有相应的天分,并且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完成。

  《最强大脑》节目科学评审Dr,魏对此解释称,“所谓‘最强大脑’,我们的关键指标有三个,分别是能力的稀有性、天赋性和迁移性。具有罕见天赋性的脑力能力,同时选手在节目组随机选定的挑战项目中也有很好的完成度,我给出的难度分相应也就会高。简而言之,‘最强大脑’强调能力的天赋异禀,而不是熟能生巧。”

  而观众观看真人秀的习惯,更侧重发掘选手技能背后的故事。《最强大脑》播出之后,很多观众惊叹:“这些人是哪里冒出来的,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其实他们是节目组的编导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找人是节目最难的环节之一。而选拔途径主要有三:第一,专业途径,中国脑力竞标赛2010-2013年的选手;第二,媒体途径,结合媒体报道寻找民间高人;第三,通过各类活跃的脑力兴趣小组,比如在果壳网、豆瓣社区等社区网站上搜罗。

  地方媒体和微博论坛上出现的脑力奇人消息都成为他们关注的点,很多时候还必须去想办法获取二、三线城市和偏远地区的信息。

  天才的悖论

  “最强大脑”的说法固然吸引眼球,但显然违背了认知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人脑并非一个机器或一台计算机,无法用固定的标准衡量其功能的强劲。正如迄今为止播出的12期节目所呈现的,并不存在一个毫无争议的“最强大脑”,却是各路高手竞逐各显其能,也引发了结果公平与否的种种争议。大众对天才的神化想象,很可能让“最强大脑”的科学认知陷入一阵迷雾之中。

  1988年,在电影《雨人》首映的同一周,拥有照相机记忆的金·匹克(该电影主角原型)接受了他的第一次大脑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他的大脑皮质几乎要比普通人大上1/3;多项对专业演奏家进行的大脑扫描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相比,前者大脑中负责语音语调、记忆力、图形识别、迅速反应、专注力、多任务处理和敏感性的区域都要更发达。

  那些在某方面天赋异禀的人,其大脑结构是否异于常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贺永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解释道,大脑里有1011个神经元,神经元相互作用形成神经元集群,这些集群则构成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人的行为。已有研究表明,某方面行为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结构与荫人不同。

  种种有力证据表明,天才与月夫,大脑大不同。

  爱尔兰三一学院精神病学家费兹杰拉德2005年6月在《艺术创造力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很多天才,包括爱因斯坦、牛顿、莫扎特、贝多芬,多半是“亚斯柏格症候群”。

  这是一种较缓和的自闭症。有这种病的人,会有超凡的艺术创造与高超的数学天赋,费兹杰拉德发现,导致亚斯柏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和拥有才气洋溢的创意是相同的,两者之间仅一线之隔。

  不仅如此,这些人一般要求完美、学习快速,所以,当一切不尽如人意时,他们也更容易感到伤害,造成内心的冲突与不协调。

  这被称作“过度激动”,波兰学者达柏斯基认为,过度激动的特征包括用不完的精力、较敏感的感官知觉、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极端的情绪高低潮。

  美国心理学者MichaelPeichowski也认为,过度激动增加智力和情感的发展,但也会产生冲突与紧张。

  研究发现,很多天才倾向于拒绝人际交往规则,保持一些乖戾、不合群的个性,不能甚至不愿改掉它们。

  心理学上,有“症状受益”的说法,即,不能摆脱痛苦,其实是因为这痛苦会带来极大的好处,无论是实际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些乖戾的天才,往往在下意识里认同自己的乖戾,认为那与天分有关。甚至是天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这与社会、老师、家长长期传递给天才的信息有关,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智力上,而忽视了天才的另外两部分:工作热忱和创意。因此,天分被过度偏重,而情商、心态、人格、注意力、抗压能力等,则被忽略。

  他们也会从老师、同学那里得到反馈:“这个人不合群”“情商低”“不会为人处世”,但心理上,他们并不接受,并在潜意识里把这当做天才的一种表现。

  长久以来,和天才有关的缺陷,反而被当成了天才的一部分。这是天才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强大脑还是最强记忆?

  “超级找茬王”郑才千能在两堵由22500个魔方色块组成的彩色墙面中,找到唯一一个色块不同的地方;易建联的昔日同窗杨万里和101条斑点狗相处5天,就能记住每条狗身上的斑纹并现场辨认;“指纹哥”吴天胜可以在1个半小时内记住现场120个观众的指纹以及对应的名字……

  部分研究记忆的学者表示,无论是“辨魔方墙”还是记指纹、记二维码、盲填填字格,很多看上去让人觉得很神奇的才能、天赋,其实都经过了后天的专门训练。郑才千、黄华珠、吴天胜等选手出场时,均头顶“世界记忆大师”光环。他们参加的“世界记忆锦标赛”是由“世界记忆之父”、思维导图发明者托尼·博赞于1991年发起、世界记忆运动委员会(WMSC)组织的记忆力赛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