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1

  在我心目中,人生有两个季节最值得怀念和审美:一个是童年,一个是青春——尤以“大学”为标志的青春。它们是人生流程中最唯美的两种时空,人生最诗意的元素、最烂漫和绮丽的风光都寄宿其中。不夸张地说,它们的生命美学含量,占去了人生一大半。

  童年是懵懂的清晨,像沾露的牵牛花,枝条鲜嫩、柔软,充满汁液和梦幻。而青春则是朝阳时分了,用政治家的话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尤其种植在大学里的青春,更犹如黄金般的向日葵,不仅意味着激情、昂扬、蓬勃,更重要的,它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

  若赐我机会,让我在人生中选一个季节再来一遍,我会毫不犹豫地举起它:大学青春。

  或许偏见吧,我一直觉得,“青春”只有借大学这块领地才能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他舞台上的青春都是打折的。我说的“青春”,并非一个年龄符号,而是一种与“青春”匹配的生命状态和心灵风光:从自然性上讲,“青春”乃生命力最鲜活最旺盛之时,就像一枚能量充沛到峰值的电池,前后都是减量的了;从精神性上看,“青春”是最心旌摇荡的季节,情感枝叶最茂密,梦想天线架得最高,像夏日里的爬墙虎,疯长到一切可攀之处。而在我眼里,大学恰恰是“青春”的天堂,只有在校园如此纯粹和宁静的特区里,像“花样年华”之类的词才能得到真正的孕育和演绎。

  如此美好的时节,怎样才不辜负它呢?

  作为一个驶过了车站的人,一个妄想将它再来一遍的人,有什么要对你们说呢?想来想去,聊几点值得珍惜的细节吧。因为,这些细节正愈发成为我——一个远离校园者的羡慕与怀念。

  2

  珍惜“共栖”。

  在我眼里,大学生活有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同窗共栖。

  无论教室、餐厅、宿舍、礼堂、操场、夜自习、林阴道……你都不是形单影只,你都和孤独无缘,你的前后左右都是同窗(仔细想想,“同窗”是多美的一记汉语)……那种簇拥的热烈、被众多体温环绕着的感觉,那种平等而亲密的伙伴关系,那种无须周折即可缔结的友谊和情义……多年以后,置身成人社会后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单位”“科室”“同事”“级别”“职称”“头衔”这些词的含义,比起“班级”“宿舍”“课堂”“同窗”“室友”“闺蜜”们来不知复杂和深奥了多少倍,冷漠和乏味了多少倍!大学,它把你们的青春设定为天然的“连体”和“同盟”关系,它为每个人都预备了那么多的同类,你们应学会感激、珍惜,因为它不复再来。多年后,当你站在大街的茫茫人海中、坐在自家的居室里,你会深情地怀念操场上的挥汗如雨、赢球后的欢呼雀跃、夜自习的灯火阑珊,还有寝室里那些小小的风暴;当那曲《同桌的你》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悠然飘来,你会隐隐动容,微笑或惆怅……

  前些日子,我所在的央视《社会记录》做过一期节目,用镜头记录了毕业前几所大学的日常生活,有一幕画面让我感动:2007年6月1日晚,北理工的操场上,几千名毕业生席地而坐,他们屏息静气,等待着某种诞生。对面宿舍楼的灯全熄了,很快,一间屋亮了,一连串的屋亮了,操场开始沸腾,最后,夜色中浮现了5个灯火缀成的大字——“再见,北理工”!面对那些热泪盈眶的青春,我的心也湿了。我知道,这是青春的告别,这是大学的童话。为了这一声“再见”,他们用了13个楼层、几百间宿舍,几千人参加了演出。再见了,朝夕相处的日子,同窗共栖的生活……他们用灯光完成了最后一次牵手和拥抱。

  “同窗共栖”,这是大学送给你们,的独家礼物,这是青春特有的生活图案和精神方阵。在我这个过路人眼里,它多像一片向日葵地,金黄、灿烂、碧绿、昂扬!好好守护,学会欣赏和迷恋吧。有报道说,现在一些大学生厌倦了宿舍,在外租房独居或与恋人同居,我听后有些黯然。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样做违反了什么纪律,我只觉得辜负了一份天然契约,辜负了生活的一份美意。要知道,你们有的是机会从伙伴身边溜走,有的是光阴躲在格子里享受私密,那是你们今后几十年的状态,漫长的成人岁月等着你们,而“宿舍”的风景将不复再来,成为永远的绝唱。我不想指责谁,只是为你们提前与伙伴失散而遗憾,这是青春的隐痛,这是校园的损失。

  某次,有人让我评价一下易中天们的“百家讲坛”,我说:“它让千百万成年人又回到了教室,成为‘同学’。”这样说一点讥讽之意也没有,确是我对“百家讲坛”的观感。看电视时,我很留意现场“同学”的状态,尤其表情特写,你会看到,尚未开讲,那些大龄面孔、那些拿着小本子和钢笔的手指,就开始闪烁一种兴奋,无论台上讲得如何,那种幸福的光彩从未消失过……后来我明白了,这种坐在教室里的机会、这种饰演“同学”的体验,本身即很让成年人满足了。他们会想起什么呢?或许,会有一种恍惚,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又回到了济济一堂的青春……这算是一种情景美学吧。我想,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这种“回到教室”的幻觉也会有的。至少我有。

  啰唆了这么多,我只是想传递一个信息:珍惜你们最后的教室时光吧!珍惜你们被唤作“同学”的每个春天吧!多年后你将发现,那是青春最美的徽章和证件。

  3

  珍惜“动情”。

  和青春形影不离的词中,最敏感和最美妙的,非“恋爱”莫属了。我没用“爱情”这个词,我有个己见:爱情是一件开始很早、理解太晚的事。若非意外,一个人至少要到30岁后才懂爱情,才可能触摸爱情。而“恋爱”,我视为一个动词,也就是说,你可以做出这个动作,但未必真的懂。换言之,人未必要等到懂了后才做出这个动作。我想,我对恋爱的态度已明朗了。

  青春怎会不动情呢?“动情”是春天里最美的事。(我个人觉得,它比恋爱还要美)从“动情”到“恋爱”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说“恋爱”是一个事实,那“动情”则是一桩秘密,且是青春最大的秘密,像花园深处的小径,只适于一个人走进去。其实,我希望你能在这条小径上走得慢一点,走得足够长、足够深……不要让它匆匆结束。

  “动情”是个关于“心跳”的故事,有一个丰富的美学系统:邂逅、萌动、慌乱、羞涩、期盼、惴惴不安……各种元素和细节你最好都充分体验,别省略,别偷工减料、急于求成,按它的自然原理和节奏,像小说里的情节那样,像对待一项使命那样……在我心目中,“动情”是一个长篇,长篇叙事诗。太短则是损失。

  接下来,可能就是“恋爱”了,就变成了两个人的合作。这是一个交换过程,也是一部成长故事。无论结局如何,我都想推荐席慕容的那首诗给你们——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