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非国家马里北部的通布图市,挂有“基地”组织黑色旗帜的车队朝一家杂货店疾驰而来。
店老板穆罕默德·吉特亚心惊不已,连忙锁好钱葙,藏到柜台后。
车队在杂货店前停下,一个头目推门进来。他很有礼貌地说要买一罐芥末,并要吉特亚开一张牧据。
吉特亚没回过神儿来。对方于是重复了一遍:买一罐1,6美元的芥末,开收据。
这位顾客是“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南方司令部”司令纳比勒,卡马。
买了芥末之后,他成了这家小店的常客。一次,他要求吉特亚准备一份印制的收据本,以使收据看上去更正规。吉特亚照做了。
2013年7月,在通布图市一座曾被“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当成办公地点的建筑物中,联合国维和人员发现了一批收据和记账单。这些文件显示,“基地”组织仔仔细细地把每笔开支记录在册。无论花钱多少。
除了各种日常用品外。账目中不乏大额支出。两份收据显示,有两笔支出用于“车间”的运作,分别是4000美元和6800美元。在“基地”组织里,“车间”指的是研制路边炸弹等武器的地方。
2006年年初,西点军校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情报机构获取的“基地”组织文件。这些文件显示,“基地”组织就像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有包括薪酬福利在内的一整套规章制度。比如休假制度,已婚成员每3个星期可以休假7天,单身者每个月休假5天;比如薪酬制度,已婚成员每月薪水为108美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妻子者收入更多,单身者收入较少。在马里发现的文件,印证了西点军校的上述观点。
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基地”组织并非结构松散的恐怖组织,多年来,它一直在借鉴现代化企业的运营模式,建立了统一的财务制度,以打造“跨国公司”。
在通布图市一座建筑物中,联合国维和人员发现了一份详细的培训计划:早晨5点至6点30分早锻炼;10点至10点30分学习如何使用全球卫星定住系统:10点30分至中午进行武器训练。下午是与宗教、爱国有关的“思想课”。一张200美元的收据上注明“宣传差旅费”,表明“基地”成员到偏远地区传播极端思想可领取补贴。
这里的“基地”成员积极展开争取民心的行动,拿出部分资金做“慈善”:给一名什叶派教徒4美元,让他给生病的孩子买药:给一名举行婚礼的男子100美元“份子钱”;一户居民的房屋被“基地”组织的车撞坏了,收到50美元房屋修缮费。
详细的账目使“基地”组织在招募、培训及薪酬方面的开支一目了然。该组织成员常在偏远地区活动,报账使上级得以了解下级的行踪。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名没有及时向上级报账的“基地”成员受到了严厉批评。
在通布图市一些非正规的露天市场里,商贩们往往不准备收据本。“基地”组织通常派两个人去买东西,一人讨价还价。另一人用当地人不懂的阿拉伯语在本上记录。
“他们还价,然后把价格记在本上。”药品商人易卜拉欣,吉特亚说,“后来我才意识到,他们到这里来是有明确任务的……他们的上级需要知道,他们是怎样把钱花掉的。”
选自《青年参考》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