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中国人的吃饭,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出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多人一盘菜,你不爱吃的却正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
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起初是消极的让,就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又加上积极的让,就是把好东西夹到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实积极的让也是由消极的让生出来的:遇着一样好菜,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种相持的僵局之中。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了。
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在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虎些,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妇女最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是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表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是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开始就设计这样一碗“什锦饭”,专为上宾贵客预备,反倒要大家临时大忙一阵呢?
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的好菜。肴馔的原料和烹饪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尤其是籍贯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评价。有时候,把客人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其难堪。
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某次赴宴,我曾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张挂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了。同样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情了。
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这不是应该的吗?
选自《百年老课文》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