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山水间

  福州市闽侯县有座名山——三叠井,在一个满含雨意的春日,我来到了这里。

  天下起了小雨,一条石板路曲折蜿蜒向上延伸,绵延着的石阶仿如三叠井的脉络,弯弯曲曲,时隐时现,隐没在云雾山中。

  小路的石阶是就地取材制成,随性排列,自然而不矫饰。雨点儿打在石阶上,将石头洗得亮澄澄的,别有一番情趣。

  春到了,花开了,满目青翠。

  一条小溪,舒舒展展。大大方方地顺着山谷流下来。时而高挂青峰+飞泻而下。溅起团团水雾;时而汩汩潺潺,羞羞涩涩地舔着崖壁,静静流淌。

  “上善若水”,就是这条无名的小溪,让整座大山变得灵动、柔媚,充满了诗情画意。

  “井”在当地称为潭。三叠井之意即自上而下,由三个潭瀑相连而成。

  雨潇潇地下着,打在雨伞上,发出“沙沙”声响。撑着雨伞,嗅着清爽的山间气息,我走过了第一“井”:象鼻瀑布,第二“井”:仙女瀑布,来到了清音瀑布。

  此处峰峦奇秀,溪水潺潺,幽谷深处,瀑声清幽,恍若古琴悠扬。但任您从哪个角度,都只闻其声,不见其瀑。故曰:清音瀑布。

  在许多游人看来,此地无瀑,以此命名,纯属无稽之谈。此话差矣。古人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观着山景,听着瀑声,我想起“兰亭序”的那段著名佳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烟雨蒙蒙,置身于水墨丹青一般的景致中,“……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前方,有一座道观依岩而建,远远望去,恍若空中楼阁,那便是著名的仙师观。相传当年张大师显圣于此,为民消灾赐福,乡人塑像建观,供奉至今。

  观内中央主位,张天师黑髯红面。仗剑端坐,两侧各有一道人侍立。左面道人持黄布包裹的印玺、右面道人双手倒捧宝剑,均栩栩如生,八面威风。

  可能因雨天的缘故,游人很少,整个道观,不见一个道人,未闻一声经诵,更别说往功德箱里扔硬币时,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响声。

  雨渐渐小了,峡谷中升起团团云雾。一丝丝,一缕缕,像道道白色或银灰色的丝带,在微风中飘浮,掠过你的眼帘,吻着你的脸庞,让人舒心愉悦。

  四处很静,很静。

  作家沫沫写过一篇散文:安静是一种魅力。文中写道:“喜欢安静的人。即使静静地坐着,都会有一种良好的气场,令人神往。”

  此言有理。

  曾看一张油画《瓦尔登湖》:黄昏,落日的余晖照着天空,暮霭已渐升起,远处茂密的森林,逐渐模糊,一泓碧水深沉而幽静。万籁无声,梭罗独自一人,靠着窗户,遥望着湖畔。整幅画面深沉、凝重,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梭罗因被权贵所不容。隐居在这寂静的山林。但清澈通透的瓦尔登湖却成了是他探索人生、批判人生的圣地。在“这遥远的地方,安静而又诚恳地面对自然,同一个太阳,它使我种的豆子成熟了。”

  自古以来,大凡要锤炼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人,多于在他人足迹未到之处,甚至是世人精神都无法达到的地方,静静地沉思,一点一点地描绘出心中的感受。

  一部《瓦尔登湖》说了什么?难道只是一个诗人空喊几声:“啊!”不!那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字字句句,都是颗颗心中的红豆,充满着做人的良知,生命的真谛。

  这也是一种享受。

  这种享受因人而异。

  《太平广记》中有个故事。明朝有位书生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整天唉声叹气。他常想,要是能得道成佛,摆脱困苦,该有多好啊!

  一天夜里,他梦见了文殊菩萨。于是,他求菩萨:“让我做你的童子吧。”

  “为什么?”

  “红尘悲苦啊!”

  文殊菩萨笑了:“你来看看这个。”菩萨拿出一面铜镜,轻轻一拂,铜镜中出现了一幕场景:一位仙童正摇着文殊菩萨的胳膊说:“师父,你就让我下凡去做一个凡人吧。”

  “为什么要做凡人呢?!”

  仙童忧伤地说:“蓬莱寂寞啊。有美酒,只能独酌;有仙乐,无人共赏。师父您出外论道的时候,偌大的仙山,留给我的只有孤独和寂寞。”

  书生一听,雀跃而起,大声说道:“正好,我跟他换换。”

  “这位仙童就是你的前世。”

  过了许久,书生醒了过来。桌上,半根红烛正艳,窗外,一轮圆月幽明。堂上供奉的文殊菩萨塑像,正含笑地望着他。

  从那以后,书生贩依佛门。法号:随缘。忙时,讲经布道。闲时,吟诗傲月,活得逍遥自在。

  有人向他请教生活的真谛。答曰:“任性逍遥,但尽凡心,随缘放旷,自得其乐。”

  红尘悲苦,蓬莱寂寞!这个世界上,哪来完美的人生?

  “任性逍遥,但尽凡心”。就是用普通人的心态,体验人世间的爱恨悲欢,苦也好,乐也好,都是人生的历练,生命的财富,唯有面带微笑,欣然受之。

  有了这种心态,浪迹天涯。泛舟湖上,仍能解衣磅礴,对着寂静的山林,挥毫疾书,大声吟诵。

  独居古刹,依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仰望天空、云卷云舒。

  雨停了。

  我走出来,无意间,看见道观边上,有座小小土地庙。土地公公红脸白髯、张膝危坐,怡然而笑。奇怪,此庙虽小,香火却很旺,与道观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沉思良久,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乃“乐”字。

  由此可见,笑口常开,不但愉悦身心,还能广结良缘。就像这位土地,虽说只是一尊泥塑,十分无用,但只要笑脸相迎四方宾客,就能够再火鼎盛,贡品多多。

  面带微笑,我躬身于地,双手合掌,对着土地爷爷道上一句:“雨中游山,为寻一乐。尽兴而归,悟出仁者之乐。阿弥陀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