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间卧室,我将宅出整个世界

  前几天一个朋友去了上海书展,本来约好尽快回京见面谈点事儿,结果她一个电话甩来——不回北京了,要去流浪!当时我就震惊了!工作呢?房租呢?朋友呢?革命友谊呢?你不能说去流浪就去流浪啊!我团了个“蟹老宋”等你回来吃呢!我还有事儿要跟你谈呢!

  但她心意已决——心和身体,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身体被关在都市里久了,身心都要放出去透透气。”然后意味深长地劝了我一句,“再宅下去就老了!”

  怎么说呢,我当然是支持她的决定,把野兔子当家兔子养,野兔子会痛苦死。把野猪当家猪养,野猪身上的肉香味儿就变成菜市场货了。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必须走在路上才能有存在感;有的人,比如说我,走在路上除了感到累,就是感到热,也有可能是冷……

  早些年我一亲戚。少年得意之时开车走遍了全中国,报废了他那价值不菲的奔驰,又只身一人走遍了全世界。出了几本游记,洒了几篇诗歌。归来之时,便忍不了柴米油盐的日子。看不惯带孩子的老婆,甚至看不惯“钢筋水泥”城里的任何人。于是他又行走去了。去沙漠、去峡谷、去大草原,风餐露宿,赶朝阳,迎当午,披晚霞……

  然后,他又回来了,然后……他再也不出去了。

  前几天见到,已是有些沧桑的人了。说是一般已经不出门见人了,偶尔出席的,都是“重要场合”,闭门在家思考人生,参悟佛学……说到宅与走这件事儿,他很深奥地给我来了一句: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宅和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佩服他终于悟到了马克思主义写在中学课本里的辩证法。

  其实我是羡慕这样曲折跌宕的人生的。写一本人物传记,估计400页hold不住,换作我这样的人,40页就写光了,估计还得配20张插图才对得起纸。其实我也蛮向往路上的见闻的,人嘛,生是为了见识,不是死乞白赖地活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多大气磅礴……

  然而我这个人,料到了开头。却料不到结局,赢在了年轻,却输给了懒……我是个资深宅女。本着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能不远行就不远行的人生态度活着。但其实我觉得我这样的生活同样是有价值的——人类钻研结构学建筑学,造了那么漂亮那么贵的房子,不就是让人宅着的吗?天天往外跑,对不起咱那个家呀!

  那么多送外卖的小哥。多么辛苦地赚钱养家,都出去奔跑了,外卖小哥怎么生活?还有卖毛茸茸抱枕的,不在家宅着完全用不上他们吧。淘宝京东,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宅女连逛街都不想去,又怎么能创出N亿销售额的神话?所以拉动内需,宅着也是有一份贡献的。

  其实,宅女也不是不向往大自然,什么大非洲、大西藏、大沙漠的,一听就很神秘很高端很莫测,什么大丽江大厦门大喜马拉雅的,听着就好刺激好带感好有艳遇

  但是,宅们看到大非洲的卫生条件就退缩了,看到大西藏的稀薄空气就退缩了,看到大沙漠的恶劣天气就退缩了,更不要说大丽江大厦门大乌镇乌泱泱的人群。大喜马拉雅让人望而生畏大脑缺氧的海拔。天热了不出门,天冷了不出门,天亮了怕晒黑,天黑了怕强盗。宅和“不走在路上就会死”,都是宿命。借用至尊宝的一句话: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成日不和山林丘壑野兽昆里打交道就觉得无法呼吸的人,是无法理解真正宅人的内心世界的。其实,宅人内心很丰富。

  看个书、下个厨、做个手工、发个帖、写个文、化个妆、约个会、刷个知乎、下个美剧……无数代码宅男和物流小哥让“在家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家不出门,便逛全球店”成了可能。所以成为一个现代人,归根结底是幸运的。

  宅而不参与,很多事情就有旁观者的态度。第三者分析的冷静了。虽然少了感同身受,但宅在家里,看跑步拉伤,看露营被吃,看登山走丢,自己再去的时候,多少可以做些充分的准备工作。

  人生命有限,倒是宅而不经历,在最短的时间,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很多人的人生。虽然不那么深刻,但好在多少知道一点,自己遇上少犯错。

  其实非宅人类,是非常勇敢无私的一群人类。他们的游记、见闻、糗事儿、艳遇,给了我们死宅人类一种另类人生。他们是在用生命谱写篇章啊!

  而特宅人类,古有孔明陶渊明,今有各互联网大鳄,也非集体步入屌丝行列。其实,若能说出行走的N种好。我就能说出宅的N+1种好。行走扯的是用户体验,宅家走的是性价比路线。半斤八两,不分高下。

  远行的朋友祝愿走好,宅家的朋友祝愿宅好。如此而已。

  叔本华说,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

  我以此句来不好意思地自勉。是的,给我一间卧室,我就能宅出整个世界来!

  选自《哲思》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