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老了,等我死了之后,我这几个心爱的妃子你们要善待她们,随她们自己去嫁人。但是国王在弥留之际忽然又改变了主意,对儿子们说,这几个妃子是我心爱的,我舍不得她们,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让她们殉葬。国王死了之后,他的大儿子却要把这几个妃子给放了,由她们自己去嫁人。另外的儿子们就提出抗议,说,父王的尸骨未寒,你为什么不执行遗嘱?大儿子说,父王头一个遗嘱是在他头脑清醒的时候立下的,而后一个遗嘱是在他的头脑已经混乱的时候立下的,所以我要执行头一个遗嘱而不执行后面的遗嘱。
按照我们现行的法律,当然前一个遗嘱无效,后一个遗嘱才是有效的。
还有一个故事,据说《资本论》的初稿不是这样的,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很难受,于是就影响了初稿。
人的思维的确在很多时候会因为身体的某种变化而改变。肌体上的改变影响思维结果是不容易为我们所觉察的,而位置的改变影响我们的思维结果却是很明显的。
挤公共汽车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没挤上车的时候想的是:车上的人赶紧往里挤,让下面的人上去啊;而当你一步挤上去之后,却立刻就改变了想法儿:汽车快开吧,下面的人不要往上挤了,等下一辆车吧。前后一步之差。
我一个成了煤老板的伙计,每次见面都对我抱怨现在的工人难管理,他说,这些家伙真他妈的难弄啊,横不讲理。而当年我们一块儿推车时,他常说的话是,这些当官儿的只知道欺负人,横不讲理啊。
不仅仅是思维的结果,就是思维的过程也不是我们人所能掌控的,当你在苦苦地思考一个问题时,你能使自己停下来吗?明知怎么思考也是无用的,但你仍旧要思考下去。有一个观点认为,我们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在“思维”而是在“被思维”。可是谁在“思维”着我们?
如果认真地考察一下,你会发现,你的位置、你的肌体、你的生理结构规定了你的思维结果,而不是你“思维”的结果。
选自《经典阅读》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