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辛酸 中国英语学习史

  英语热浪潮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至今仍在升温。从“跟我学”引领第一波国人英语热,到新概念、新东方、疯狂英语遍地开花,英语热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引领英语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回顾国人三十余年的英语学习热潮,从胡文仲和凯瑟琳,到李雷与韩梅梅,在一批批学子的集体回忆中,我们看到了新奇与努力、艰辛与欢乐。英语学习是一批学子的记忆,更是现在进行时。

  清末被视为救国工具

  全英文授课,浸入式教学

  经历了闭关锁国而被动挨打的屈辱后,清王朝认识到了解西方要从语言开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以英语为主,该章程于1903年正式实施,由此开启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一时间,翻译西文、向西方学习之势蔚然成风,英语教学开始初具规模。

  上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规定,从中学开始开设英语课。这被视为中国教育界力图与国际教育趋势接轨的尝试。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在最早期的教学机构里,就已经出现后来被称为“浸入式”的教学方法:部分教会学校全英语授课,学生从穿衣打扮到言行举止全部模仿西方。过去150多年间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国人对待英语的不同态度和当时的历史形态有关系。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很多大学采取的是全英文授课,国外的教材刚出版就可以直接拿到国内教学,目的是希望快速学习西方技术,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情况。因此那时的英语教材和英文课程,对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正是在那个时代,尽管国家面临贫困和战争,但也出现了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80年代:《跟我学》

  引领第一波英语热

  英语热在中国不是从来就有的。建国后,一度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英语被视为“小语种”。直至1956年,英语教学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1964年,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英语列为第一外语。而在此之前,《许国璋英语》作为第一本国人英语教材,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英语学习在“文革”中荒废了十年。1978年,恢复高考与公派留学触发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第一波英语热。1978年,英语列入高考科目,从此英语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水平作为考核与选拔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人们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除了《许国璋英语》之外,各类英语学习书籍、节目也都应运而生。1982年,中央电视台“跟我学”(follow me)电视节目与中国观众见面,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胡文仲和英国人凯瑟琳共同讲解。“跟我学”让极少接触外国电视节目的国人大开眼界,一度被奉为“英语学习的圣经”,惠及千万人。这让长期学习语法英语、说口号英语的中国人体会到了一种颠覆性的英语学习方式,也为国内的学英语热添了一把火。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王长喜教授回忆当年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时说:“我是从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的,那时(80年代)除了教材,很少有别的教辅材料。我们那个年代学英语非常热闹,大家都在操场上念英语。后来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就在收音机上听VOA(Voice Of America)了。”80年代的英语学习者们开始重视听力与会话,电视机、录音机、磁带成为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谈起“跟我学”节目,王长喜说:“后来我去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时,利用暑假时间自己开了一个英语培训班。课上我给学生播放从大使馆英语文化处拿到的“跟我学”节目原片,一边播放一边讲解,我觉得这是非常实用的英语学习节目,很适合课堂教学。”

  90年代:出国热催生英语

  教学产业化

  在英语教学市场化之前,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主要目的为了升学考试,强调词汇、语法,却不深究思想和文化,听说方面的能力远逊读写,尤其是有农村背景的学生。

  渴望走出应试英语的窠臼,让英语真正成为将来工作和交际得心应手的工具,成了无数人的梦想。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成了英语热的最佳助燃剂。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一夜之间都增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课,由于受欢迎程度太高,一般都安排在能容纳几百学生的礼堂里。

  但“社经概论”变现不易,更多的学生还是把学习热情放在了英语上,如果说当时高校里最火爆的课程是英语,毫不为过。

  不仅是课堂,1990年后,“出国热”也在这时兴起,而出国的第一关便是通过国外的托福、雅思、GRE等英语考试。在从事英语教学近30年的陈其彬眼中,这一年,中央正式确定了留学工作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区区的12个字或许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对于一些怀有出国梦的人来说,一些人琢磨起留学来,来去自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刺激,也从背后狠狠地推了一把正在兴起的出国热。”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学生渴望学习英语,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国外大学的奖学会,好以此出国留学。”邹先生曾经历过那个疯狂学习英语的火热年代。几乎所有英语学习者都准备参加GRE、托福和雅思等考试。“大家的思维里都认为,多背单词,流利地说英语就能增加出去的机会。想出国的人群中,搞科研的都盯着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做生意的,想到国外赚上一笔。有的演艺界人士也都出国镀金,想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的热映,让无数青年多了一条实现梦想的途径,出国热也被推上了一个高点。

  出国热也催生了90年代的英语学习产业化。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英语教材市场更是百花齐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走遍美国》和《新概念英语》无人不知。

  新世纪:英语学习全民化冷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材更加注重情景交际,设计了大量情景故事形式的教学内容。”陈其彬说,一些老教师更是感到不适应。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