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一项供电工程要在德国阿尔卑斯山北部施工,施工点处于海拔500米的山顶上。工程要求极严,既不能破坏周边的环境,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而且工期只有3个月。
戴尔接手这项工程后,立即召开公司管理层会议。会议上,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要施工,先修路,没有路,施工材料如何运上山?”立即有人反驳道:“如果用机械劈山修路,势必会破坏山体和周围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还有人说:“工期那么短,修路至少也要半个月的时间,肯定完不成任务。”很多人随声附和。
戴尔无奈地问大家:“难道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吗?”会场上鸦雀无声。
这时候,一名正在倒茶水的服务生静静地说:“我倒有个好主意,不知道你们愿不愿采纳?”众人惊异的目光聚焦在这名服务生身上,他说:“我发现山里的居民还是那种原始的生活方式,运输东西都是骡驮马拉,如果用骡马来代替汽车不是一切麻烦都解决了吗?”戴尔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很快,戴尔雇佣当地居民用骡马将一筐筐石料和工程材料驮上了山顶,既省下了筑路的工期,又保护了生态。最终,工程如期完成。
事后,戴尔说:“我们的惯性思维太强了,以至于忽略了当初所处的位置,在一个不必修路的地方修路,真没必要。”
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采用原始的运输方式,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它行之有效。抛弃思维定势又结合实际的做法,谁说不是一种创新呢?
(从容摘自《山东青年》2015年12月)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