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年,在徐州的苏东坡写了一首《月夜与客饮杏花下》的诗,记录他与几个朋友的一次小聚: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事后他写小文回忆起这次夜游,“去年花落在徐州,对酒酣歌美清夜”。几位客人是王子立、王子敏以及蜀人张师厚。当时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而回忆时,张师厚久已死,子立复为古人,自己面临再次被贬,对月独饮。
古人若在月光下夜行,多喜穿白衣,因白衣能反射光线。吹洞箫饮酒杏花下,这一句总令人难忘。寥寥数语,注定要变幻消失的美态与欢欣。洒落如东坡,金刚般的心境,由颠沛流离、多情哀伤之中超越而来。
“洞萧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良辰美景,终要落空。即使感伤,却不哀虑。
人与人之间,穿透对方坚硬壳膜复杂血肉,感受到细微和真实情思的一刻,就是当下的相知。所以,被喜爱的文字,所需具备的,首要是真诚,其次是超越性。不为概念、成见、见解、形式、虚荣、野心而发酵,不膨胀、不浑浊、不粘着、不低微,清和沉着。古式的文字都是这样。他的情思,近得触手可及,却又远得只在天边。
(常朔摘自作者博客)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