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从小学开始,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便是仿写比喻句,用园丁比喻老师,用母亲比喻祖国,用花朵比喻少年……这些耳熟能详的比喻几乎填充进我们年幼时每一次的作文当中。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不同的比喻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反馈。
为了验证“比喻”是否可以影响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学家对253名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中,他们虚构了一个叫做艾迪森的城市,这里的犯罪率以惊人的速度攀升,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写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减少犯罪活动的措施。在给出答案之前,志愿者读到的文章中有一处差异,即一部分志愿者看到的文章中,使用“野兽”来形容犯罪一词,而另外的志愿者看到的文章中,则使用了“病毒”来形容破坏城市的犯罪活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是小小地改变了一个比喻词,人们给出的答案却大不相同。那些在问卷中读到犯罪像“野兽”一样损坏城市的志愿者当中,有71%的人认为应当给予强硬的回击,比如调用国民警卫队来“抓捕野兽”;而在问卷中读到犯罪像“病毒”一样危害城市的志愿者中,只有54%的人认为应当采取强硬措施来对待犯罪;另外46%的志愿者大都使用了“治疗”一词,他们认为,使用如提高城市经济水平的缓和方式才是解决犯罪问题的最佳途径。
比喻的目的绝不仅止于“使文章更丰满”或是“让老师给我更高的分数”,如果能够巧妙地使用比喻,我们还能轻易地改变别人的思想。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也开始思索“比喻”的妙用吧!
(薛钢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2年8月)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