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

做事欲专精,岂可无境界?即如读书之事,不能入境界,又何能陶性情,拓胸襟,增见识,长才干?读书之境界,古人阐述良多,今借佛家“山水”之论,一表略识之感慨。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读书如赏山玩水。初入名山,但见奇峰中苍松虬劲,怪石间翠柏森森,千年古树烟雾绕,霞光透云林尽染;才见异水,又观风吹时碧波荡漾,雨过处荷叶蹁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读书时,品文字,味情致,涵“山水”之佳处,咏“山水”之清芬,此得读书第一境界也。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之巍峨,则思心志之俊洁;见水之委曲,则慕品性之柔婉。子期凭琴声之突兀,感伯牙之“巍巍乎志在高山”,依琴音之低回,悟伯牙之“洋洋乎志在流水”,知音佳话传千古。但读书,可怡情,亦可塞智,尽信书不如无书。世人尽言公瑾为人促狭,岂不知诸葛亮有何周瑜艳羡之处?瑜娶江东美女小乔,亮之伴侣以面丑驰世,瑜知音乐,娱乐场中“曲有误,周郎顾”,情趣高雅,而亮在山区研究木牛流马,琐碎费神。瑜虽比亮年长六岁,但已是赤壁之战前敌总指挥,而亮那时仅是一个搞联络事宜的配角。其实,在历史上,不管是斗智还是斗力,亮与瑜从没正面交手过,相反的是,在瑜活着的时候,亮同后人苏东坡一样,面对瑜的风采业绩只有仰慕的份儿。倘世人竟相信周瑜死时会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话来,那岂不是被罗贯中忽悠了?读书,能体书中之情感,悟书中之真伪,开自己之胸襟,展自己之智慧,此得读书第二境界也。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从文字的“山水”中走来,已识“庐山”真面目,回首“庐山”风光,心中自是超然物外,澄澈淡定了。此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那“山水”肯定别有一番意味:那已是心怀为之陶冶、慧锋为之磨砺,以臻“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境界的“山水”了。至此,可称已得读书第三境界也。
   (编辑 静林)
(作者:山世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