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的安排,两位相差60多岁的一老一少坐在了一起。年轻的是“80后”的新锐女作家笛安,年长的是已经91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
这是有关人生的一堂课。面对学界泰斗,作为小辈的笛安难免局促、紧张。然而大师的睿智、幽默和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谈话自始至终在欢快和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
笛安问周老:“周爷爷,您是怎么开始研究《红楼梦》的?”
周老回答:“当时,是因为自己看这本书时很多问题想不通,也不知道找谁去问,因为想问谁谁也不懂。为了自己弄懂,于是就开始自己研究了。”
“课”上到一半,周老先生突然说:“现在开始,你是老师,我是学生,你开始给我上课。”
还没等笛安反应过来,周老已经开始提问了,他问笛安:“为什么你不选择别的,而选择了写作?”
笛安微笑着回答:“选择写作的原因,是因为我当时身在法国,身边没有朋友,我觉得有话想说,可又不知道说给谁听,所以就开始写小说,说给自己听。”
他们俩说得都很轻松,他们能有辉煌的今天,一开始似乎都是为了自己,一个是想弄懂《红楼梦》中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一个是想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向自己诉说。
开始都是为了自己,可后来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一个成了著名红学家,一个成了新时代知名的青年作家。
动力来自哪里?答案多多。我们往往把动力与理想、抱负、为国、为民等那些冠冕堂皇的字眼联系起来,我没想到,他们的动力一开始竟是为了自己。仔细想想,又不可否认,为自己,也是动力。
(编辑子洛)
(作者:赵盛基)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