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种类繁多,由于翻译者的水平所限,翻译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趣闻。
1977年12月,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波兰时,他的翻译把他讲话中“我希望了解你们的观点和欲望”一句,译成了“我对你们有色欲之感”。顿时,满座哗然。
德文版美国《读者文摘》的一则广告,把“百事可乐,提精养神”,译成了“百事可乐,死而复活”。德国人看了摇头不止。
美国有名的派克金笔运往拉丁美洲推销时,广告中却将派克金笔“不漏水”一语,译成了“避孕”一词,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将中文译成外文时,也有闹出笑话的。
民国初年的上海西报,把“胡适先生驰骋文坛”一语,译成了“胡适先生经常在写字台上跑马”。
我国有一句成语叫“一诺千金”,有位外国人却译成了“只要一答应,就要付一千美元”。
上世纪50年代,中苏交往中,中方有位翻译急切中把“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直译成“肚皮里有根棍棒”。弄得苏方很着急,忙问:“那为什么不急送医院?”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女教师,留学中国学习京剧多年,并把《玉堂春》剧本译成了英文。谁知她把苏三的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的“大街”,译成了“高速公路”;将“与我那三郎把信传”中的“三郎”,译成了“我的第三个丈夫”。看后,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编辑 仕居)
(作者:王顺才)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