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缺憾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种奖项,它穿越了百年的岁月沧桑依然光芒四射,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人类社会最杰出人士翘首仰望的辉煌圣殿,它执掌着世界上最严肃的精神财富天平,称量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精神质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标尺。
  它就是那个自称为“一生无重要事迹,只是保持着指甲干净整洁”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用个人财富设立的诺贝尔奖。诺贝尔临死的时候留下遗嘱,用自己的全部财富设立奖励基金,每年奖励对人类社会文化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一个北欧小国的瑞典人,恪守着诺贝尔的遗嘱,年复一年尽量公正地尽着筛选的责任,唯恐遗漏掉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功者。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还是给这个人类最重要的奖项,留下了很多缺憾。
  在20世纪700人(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历史当中,恐怕爱因斯坦获奖时引起的麻烦最多,而获奖原因更是奇怪得独此一家。很早就不断有人提名他为侯选人,但由于种种几乎无法置信的理由却一直没有成功。1922年,他才终于获得了补发的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10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那时反对相对论的势力很强,评奖委员会没有把奖给爱因斯坦情有可原。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
  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来看,普林斯海姆的话非常准确。但令人遗憾和惊讶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却千真万确地没有因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这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极大缺憾。
  198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颁发给了一位名叫鲁斯卡的德国电气工程师。他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建造了第一架实用的电子显微镜。他是在1931年建造的第一架利用电子真正能“看得见”物体的显微镜。而他获奖的时候,已经是55年以后,这时他已经80岁高龄了。
  更加让人遗憾的还有,有些发现最初看起来很重要,但最终证明是失败的。1908年,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加布里李普曼因一套彩色照相系统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最终这套系统没有成功。1903年,一位丹麦医生芬森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由于他找到了一种用光线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结果表明这根本无关紧要。1926年,另一位丹麦医生约翰尼斯菲比厄也获得了一次诺贝尔奖,因为他发现某些癌症是由一种寄生虫引起的,但是后来证明这种寄生虫与癌症毫不相干。
  1914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莫斯利创造出我们称之为“原子序数”的理论。它揭示了化学元素的本性,因而绝对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莫斯利却未获奖,原因是在莫斯利有此发现的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揭开了序幕,莫斯利应征入伍。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还没有来得及评审,他就在加利波利牺牲了,当时才27岁。
  这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学家,本来有资格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伟大一员,但是,各种各样的因素,使他们与这个伟大的奖项失之交臂,不仅仅成为这个奖项的巨大缺憾,也成为人类社会的遗憾。
  (编辑一凡)
(作者:鲁先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