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脾气,书籍也有自己的秘径。
由于积累的不同和悟性的高低不同,面对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反应是不同的。同样一部《孙子兵法》,诸葛亮和徐茂功可能会欢喜异常,张飞和李逵则恐怕要跳脚骂娘。
不仅如此,具备学养的人,面对同样一部书,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的。同样是读《百年孤独》,陈丹青先生曾经直言读不下去。但是,这并不妨碍其他一些人对这本书的喜爱。
人选择书,书同样也选择人。阅读,很多时候需要寻找开启对话的钥匙。这把钥匙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高呼《尤利西斯》冗长难懂,而同样也有一部分人称之为大师的经典。
理由很简单,那些高呼“看不懂”的人们根本没有找到进入大师作品的钥匙。而没有这把钥匙,就无法开启与作品和作家对话的秘径。
不是每本书都适合我们读的。有些书我们很可能一辈子都读不懂,都找不到解读的钥匙。读书是孤独者的事业,同样也是寻找同类、寻找知音的事业。当你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时,放弃是理智的选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你的朋友。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经提到:每一种艺术流派和艺术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这是因为,每种流派和表现形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土壤。同样的,书籍也是如此。无论高雅的还是低俗的,从理论上来看都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你可能消受不了一本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有消灭它的理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能就明白了什么叫包容。
(陌上蝶摘自《解放日报》2009年7月3日)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