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去年的大热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也许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影片的结尾打出了一行字“灵感来源于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这主要是指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写成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这是一本带自传性质的作品,是他离开逐渐崩塌的精神家园,心碎而死的自白书。
茨威格的这种精神痛苦来自哪里?又何以巨大到让他不堪其重选择自杀呢?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无法承受心中的故乡被摧毁得面目全非,而原本那个充满人文关怀传统的故乡再也不能复原。
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工业化深入、世界大战、纳粹崛起,传统在消亡,人性在淡漠,暴徒在滋长。作为文化艺术人文殿堂的欧罗巴被凌辱得面目全非,这让茨威格心痛又无力。他在1941年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很能代表他的心声:“我要在这儿向你们所有人道歉,这是一个耻辱之国,因为我所使用的母语的这个世界正是毁灭人道主义的刽子手。”
欧洲文化的精神支柱渐渐坍塌,曾经深爱的故土已经失去灵魂、不复存在。纳粹的迫害让他不得不远走他乡,四处流亡,虽然衣食无忧,声誉犹在,但仍然无法缓解他一个“无家可归”的流亡者的精神痛苦,支撑他创作、生活的精神家园已然失去,他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在这种巨大无边的绝望里,他于194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自杀身亡。而那片他所深爱的欧罗巴故土,那个被他称为故乡的地方,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去。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