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到美国定居,数年后,她经朋友介绍到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就职,柏克莱大学安排台湾学者陈少聪给张爱玲当助手,两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办公,中间只隔着一层薄板。陈少聪在外间,张爱玲在里间。
通过观察,陈少聪发现,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张爱玲性格上有着严重的自闭成分,极不喜欢与人交往,刻意躲避着人群。了解了张爱玲的这种心理,陈少聪便刻意减少和张爱玲接触的机会,“我尽量识相地按捺住自己,不去骚扰她的清静……除非她主动叫我做什么,否则我绝不进去打搅她。”于是,陈少聪总是把需要给张爱玲的资料卡片整理好,用橡皮筋扣好,隔一段时间,趁张爱玲不在的时候,放在她的办公桌上,把需要说明的事宜写在一张纸条上,也一并放在张爱玲的办公桌上,以此种方式来减少和张爱玲的接触。因为张爱玲的办公室在里间屋,陈少聪的办公室在外间屋,所以,张爱玲每天来上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和陈少聪打个照面,不得不微笑一下,或点头致意,但陈少聪发现,即使这种场面上的微笑和点头,张爱玲也极不情愿,于是,陈少聪又采取了一个措施:“为了体恤她的心意,我又采取了一个新的对策:每天接近她到达之时刻,我便索性避开一下,暂时溜到图书室里去找别人闲聊,直到确定她已经平安稳妥地进入她的孤独王国之后,我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她能够省掉应酬我的力气。”
应该说,陈少聪很关怀张爱玲这位著名女作家,而且在了解了张爱玲的心理后,她用别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张爱玲的关怀,就是:不打扰。不打扰不仅是一种别样的关怀,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
(作者:唐宝民 来源: 《意林》杂志)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