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实验说,让一群受测者观看学生解答三十道难题的录像带,其中A生的回答一开始是既迅速又正确,但后来却越错越多;B生起先一再碰壁出错,但后来则越答越顺。最后,两人答对的总题数都是十五题(录像带并未显示这个统计数字),但大部分的受测者却认为先盛后衰的A比先衰后盛的B较有能力,而且还误以为A答对的总题数要比B多。
另一个实验更有趣:以两种方式介绍同一个人,甲方式说他是个“聪明、勤勉、冲动、挑剔、顽固、嫉妒”的人,乙方式说他是个“嫉妒、顽固、挑剔、冲动、勤勉、聪明”的人。结果,甲方式的介绍带给听者的整体印象要比乙方式好很多。
同样的内涵若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先好后坏不仅比先坏后好给人较佳的整体印象,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先好就是真的好。这是所谓的“先入为主效应”,最先呈现的东西会让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盖过后来出现的相反信息。
“名实未亏,喜怒为用”,庄子想借猴子“朝三暮四”的寓言告诉我们顺序的虚幻性,可惜的是多数人还是跟猴子一样被顺序所迷惑。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你不想让人对你的能力和为人作出错误的判断,那你就不必太谦虚,也不必担心无以为继,而应该在一开始时,就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石景琼摘自《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2日)
(作者:王溢嘉)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