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在火车上和一个来自香港的生意人聊天。他得知我是教员,向我发了一番感慨。他说:“内地人不爱用‘求’字,不好。我们香港小孩子读书,叫‘求学’。在学校毕业后,要‘求职’,你们这里,只怕是少了一个‘求’字。”当时,我对他的话并没有多深的体会。
去年,在电视上看一个婚介节目。男女双方见面后,交谈了一阵。在我这种局外人看来,这一对倒蛮般配。主持人向女士征询意见,她的回答却很干脆:“他说来做节目是偶然的,只是觉得有意思,就来了。我可是认真考虑后才来的。我们只能做一般的朋友。”
原来,配不上对是因为有个很具说服力的理由:一个是来“碰”的,另一个是来“求”的,期望不在一个层次上,也就无缘。太相信运气,运气未必会偏爱你,再加上点傲气,运气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我有个亲戚,家中的乖乖女去年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不错,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可是至今仍在家中待业。我去亲戚家拜访,她和女儿总持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她说:“我女儿是不会去打那种低层次的工的。”母女俩就抱着这种“宁折不弯”的态度,耗去一年多。
我再回忆那位香港朋友的话,才感到它的确分量不轻:一个“求”字,有渴望之情,追逐之意,但并不代表乞讨,却袒露真诚,别的什么表达都不能替代它。世上多少令人向往的东西,事业也好,爱情也罢,都是求之则得,不求则不得。
(岩冰摘自《做人与处世》2008年第3期)
(作者:言止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