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财富教育大多着眼于物,也可叫做节俭教育,而不是流通与货币的教育。珍惜一粥一饭也罢,攒钱买田也罢,学手艺做工也罢,都诉诸物。种田有田在,造屋有屋在,养猪盼望肥猪满圈。钱,那是藏在隐秘之处难见天日的东西,如神灵一般。
家长很少向孩子指出钱的如下特征:
一、人间性。钱并不神圣,从理论上说,无论种族、出身、性别、长幼,人人可以赚到钱。
二、增值性。说物可增值只是钱增值的一个幌子,是钱的投机功能的一部分。我的同事当年在地下埋入一台收音机,说第二年春天可以长出半导体,他被确诊有谵妄症。一张桌子生不出椅子,钱却可以生钱。人消费掉金钱,也可说消费了可长庄稼的种子。
三、资本性。除增值功能外,钱还能产生规模、力量和权力。对青少年来说,权力指支配自己命运的能力。
四、数学性。它可以被统计、被演算、被总结。
五、伦理性。说到钱,一定要讲到财富的伦理性。财富伦理的特征之一是:钱,包括数量较大的资金,可以把人的善念变为善行,可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中国式的教育中,钱的事情并不会明目张胆地讲出来。家长只鼓励孩子学习,要求他们漠视其他所有事情。孩子们终究要到人间生活,而钱是人间最值得探讨的事物之一。它不光通向奢华和堕落,而且通向创造与启蒙。
在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钱的概念是空泛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钱集中在国家手里,被称作资金,人们只有少量的生活费。改革开放后,钱是商人的事业,对孩子,它是消费时的支付品,不知钱在钱之外的意义。
对钱的膜拜和神秘化,使我们的教育太纯洁了,让钱像性一样,由孩子自己摸索。教育不应该离开人间性,应包括关于钱这方面的启蒙。
(司志政摘自《家庭》2008年11月下半月)
(作者:鲍尔吉·原野)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