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曾经说:“我爱人民,但我讨厌乱哄哄的群众。”
19世纪的法国历史,是用鲜血和刺刀写就的。革命、起义此起彼伏,帝制、共和反复不止。社会运动反映出的声音只有一种,就是对抗。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雨果,作品中却少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体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究其原因,家庭出身应该是重要的一点。
雨果出生在一个政治分裂的拿破仑时代的家庭: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曾长期跟随拿破仑南征北战,后又宣誓效忠波旁复辟王朝;母亲却曾积极密谋推翻拿破仑。处于同床异梦的父母之间,他从小就困惑于对立双方的不同、不容和不屑。这最终造就了雨果在政治上的平衡和非极端:既坚持民主、追求自由:但又绝不介入打打杀杀的革命。
在他以84岁高龄告别人世的时候,弥留之际的大作家吟出了这样一个诗句:“在日光与夜色中冲击。”后来,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论说:“这一佳句描述了他的一生,也描述了人类的一生。”
(柳时洋摘自《各界》)
(作者:何 农)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